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道的意思、伯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道的解釋

晉 鄧攸 的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 士元 名位屈, 伯道 子孫無。”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結構》:“向憂 伯道 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未孕者,尚不一其人。”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顧亭林》:“得一子,已成童而夭,竟同 伯道 。”參見“ 伯道無兒 ”。

霸道。伯,通“ 霸 ”。指國君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的政策。《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齊桓 行伯道,會諸侯,事 周 室。”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漢書·梅福傳》:“ 高祖 棄 陳平 之過而獲其謀, 晉文 召天王, 齊桓 用其讎,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宋 王禹偁 《一品孫鄭昱》詩:“我愛三代時,法度有深根……四民有定分,宦路無馳奔。自從雜伯道,傾奪日喧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道"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本義:人名(鄧攸之字)

指晉代官吏鄧攸,字伯道。以清廉仁厚著稱,其生平事迹載于《晉書·鄧攸傳》。他因戰亂中為保全侄子而舍棄親子,後終身無嗣,成為傳統道德典範。

二、引申義:無子嗣的代稱

因"伯道無兒"的典故(出自《晉書》),後世以"伯道"隱喻無子或絕嗣。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後因以'伯道'借指無子之人"。

例證:清代趙翼詩句"中郎有女悲伯道"即用此典。

三、成語"伯道之憂"的文化意涵

指對身後無子繼承香火的憂慮,典出《世說新語·賞譽》注引《晉陽秋》。該成語被《漢語成語大詞典》收錄,成為漢語中表達子嗣傳承焦慮的固定表達。

四、現代語言應用

在當代漢語研究中,"伯道"作為文化符號常見于:

  1. 文學分析:古典詩詞中象征犧牲精神與宗法困境
  2. 倫理讨論:傳統孝道與血脈傳承矛盾的典型案例
  3. 語言教材:大型辭書如《辭源》《漢語大詞典》均收錄詞條并釋義。

權威來源依據

  1. 房玄齡《晉書·卷九十·鄧攸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4. 朱祖延《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伯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來理解:

一、作為曆史人物稱謂 指晉代名臣鄧攸(字伯道),其事迹常被用于典故。他因在戰亂中舍棄親子保全侄子,成為儒家倫理的典範,後世用“伯道無兒”形容賢者無後的遺憾。

二、通假含義 “伯”通“霸”,指代霸道政治,即通過武力、刑法等手段統治的策略。此用法可見于《漢書》等典籍,如“齊桓行伯道”即指齊桓公推行霸政。

三、語義演變争議 有觀點認為該詞可能衍生出“精通人情世故”的引申義(如提及《莊子》關聯),但此解釋缺乏權威典籍直接佐證,需謹慎采納。

建議:解讀該詞時需結合上下文,曆史語境中多指鄧攸或霸道政治,現代使用較少。若涉及成語典故,推薦參考《晉書·鄧攸傳》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影班僚嬖寵弊人蠶籠唱到蠢事出人東南美頓功鵝王防團風素忿懥高竦格澤供斷公侯萬代盥槃詭逸汗流夾背懷惠堅附講堂警士金石之計謹嚴克甯客姓扣門款言酷殺礧石離鸾遛步騾馱綠女紅男厖大沒作理會處彌天蓋地慕循能者為師捏訣起花樣青臒起辇驅鵲營橋喪滅山重水複詩本衰賤酸鼻特派員題凡鳥托心塗塗巍巍蕩蕩蚊雷賢隽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