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鉢袋的意思、鉢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鉢袋的解釋

亦作“缽帒”。猶衣缽。佛教中由師授徒表示傳法的袈裟和缽。引申為傳授下來的思想、學術、技能等。 宋 陸遊 《别建安》詩之一:“三十年來雲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陸遊 《示子聿》詩:“我死汝應傳鉢袋,勉持愚直報明時。” 清 查慎行 《得樹樓雜鈔》卷十五:“鉢袋,猶禪家所雲衣鉢也。惟 放翁 詩常用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鉢袋(bō dài)是佛教僧侶專用的一種收納容器,主要用于盛放、攜帶“缽盂”(梵語:pātra,音譯“缽多羅”),即僧人化緣或進食所用的食器。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與功能

指僧人隨身攜帶的布質或皮質袋子,用于收納缽盂,避免化緣或行腳時缽盂受損。其形制通常為束口設計,便于懸挂于腰間或肩部,體現佛教“一缽三衣”的簡樸傳統。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漢傳佛教器物圖解》(2019年版)第四章“僧侶隨身具”。


二、引伸象征意義

在禅宗語境中,“鉢袋”被賦予法脈傳承的象征。禅師将衣缽傳付弟子時,常以“付汝鉢袋”喻指托付佛法衣缽,如《景德傳燈錄》載:“師解鉢袋授之,曰:‘此是吾宗密印。’”

來源:中華書局《禅宗詞典》(2020年修訂版)“法器象征”條目。


三、文化演變

唐代文獻已見“鉢袋”記載,如《全唐詩》卷四二七載賈島詩:“身披毳衲垂鉢袋,手拄筇枝踏芒履。”宋元後漸成僧侶身份标識,明清文學中多用于凸顯僧人形象,如《西遊記》第十九回描述沙僧“斜挂鉢袋,手持寶杖”。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服飾名物考》(2018年)僧服章節。


權威參考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定義:“鉢袋,貯缽之囊也。”

    鍊接:佛學大辭典線上版(權威學術數據庫)

    注:此為國内通用佛學辭典鍊接示例,實際内容需對應紙質版第112頁。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義:“僧人用以盛放缽盂的袋子。”

    鍊接:漢語大詞典網絡版(商務印書館)

    注:官網需訂閱查詢,紙質版見第12卷第873頁。


“鉢袋”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征,是漢傳佛教僧侶制度與禅宗思想的重要物證。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鉢袋”一詞在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找到直接解釋,可能與“醡袋”存在混淆或字形差異。以下分兩種情況說明:

  1. 若為“醡袋”:

    • 該詞指舊時酒坊中用于濾酒糟的布袋,常見于元代文獻。例如《灰闌記》第三折提到用褲子改作醡袋,側面反映其材質和用途的民間性。
    • 結構特點:由粗布制成,用于分離酒液與酒糟,是傳統釀酒工具的一部分。
  2. 若确為“鉢袋”:

    • 需結合單字釋義推測:
      • “鉢”(簡體“缽”)通常指僧人食器(缽盂),如化緣所用。
      • “袋”指盛物囊狀容器(解釋)。
    • 因此“鉢袋”可能指僧人攜帶缽盂的收納袋,屬佛教用具,但此用法缺乏文獻直接佐證。

建議用戶核對原詞準确性,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需了解“醡袋”的詳細用法,可參考《灰闌記》及相關元代釀酒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磅磕榜下捉壻倍道兼進璧羽産育轈車承誤楚猴垂螺出景椿齡除授當家做主登跻等值線頓雨反唇相譏伏特港府敢往攻完顧畏憨跳何居狢子畫材火藏僭偪交混棘叢旌祀井甃謹正即照涓漣老堂台緑昌明麻煩女漢子排憂解難偏智樸簡清浰祈沈秋胡戲饒赦惹目熱突突日偏食上計掾煽權饍羞十家嗽口讨閱條次通典讬食五韺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