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体的意思、安体的详细解释
安体的解释
使身体安适;安养身体。《庄子·盗跖》:“人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 汉 班固 《竹扇赋》:“来风辟暑到清凉,安体定神达消息。”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王临於朝,天地贞观。灵宫巖巖,上下交赞。盖所以法乾道而遵帝度,岂惟安体而明威者哉。”
词语分解
- 安的解释 安 ā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 体的解释 体 (體) ǐ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
专业解析
“安体”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其核心含义围绕“使身体安适、舒适”展开,具体释义及权威依据如下:
-
本义:使身体安适、舒适
- 释义: 指通过休息、调养或处于适宜环境等方式,让身体得到安宁、舒适的状态。
- 权威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明确将“安体”解释为“使身体安适”。
- 《辞源》(商务印书馆):在解释“安”字时,其义项包含“安逸,舒适”,并引《荀子·修身》例证“劳苦而容貌不枯,好交(按:通‘狡’,狡黠,此指过度)也,然而不安体”,意指过度狡黠(或解读为过度修饰)虽使人劳苦却不显憔悴,但并不能让身体真正安适。此例直接使用了“安体”一词,说明其古已有之,指身体的安适状态。
- 典籍例证:
- 《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夫音亦有适:…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故安体乐意之情者,不待声音。” 此处“安体”与“乐意”(使心情愉悦)并列,指音乐(此处指适度的音乐)能带来的身体安适的效果。
-
引申义:安身立命的基础或方式
- 释义: 在更抽象的层面,“安体”有时可引申指赖以生存、使生命得以安宁的基础或根本途径。
- 典籍例证:
-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失之乎数,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方三千里。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义博则无敌,无敌者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故曰:以滕、费则劳,以邹、鲁则力,以宋、郑则易力,以齐、楚则举矣。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適孽无别则宗族乱。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故安体之居,适衣之食,通民之欲,而室屋之度可得也。” 此段末尾的“安体之居”指能够使身体安适的居所,是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
现代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安体”作为独立词语使用频率不高,多出现在古文引用或特定语境(如中医养生、古典文献研究)中,其含义仍主要保留“使身体安适”的本义。在表达类似概念时,现代汉语更常用“安身”、“舒适”、“休养身体”等短语。
“安体”的核心词典释义为“使身体安适、舒适”。这一解释得到了《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权威支持,并在《荀子》、《吕氏春秋》等古代典籍中有实际用例。其含义可具体指通过休息、环境等获得的身体舒适状态,也可抽象引申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条件。现代使用中,该词较为书面化且不常用。
网络扩展解释
“安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ān tǐ,注音为ㄢ ㄊㄧˇ,其核心含义为使身体安适;安养身体。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1.基本释义
“安体”指通过调节身心状态或采取特定方式,使身体达到舒适、安宁的状态。例如注重作息规律、保持乐观心态等行为均可视为“安体”的实践()。
2.古籍出处
- 《庄子·盗跖》:“长生安体乐意之道”,强调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和修养身心来实现身体的长久安康()。
- 汉·班固《竹扇赋》:“安体定神达消息”,描述借助外物(如竹扇)调节体温,达到安定身心的效果()。
- 唐·李华《含元殿赋》:“岂惟安体而明威者哉”,将“安体”与治理国家的宏观理念结合,体现修身与治世的关联()。
3.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安体”多用于强调健康生活方式,例如“作息有常,身体平安”等表述()。其内涵延伸至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调和,如“乐观大度,心理平安”也被视为“安体”的一部分。
“安体”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理念的体现,也适用于现代健康管理,强调通过内外协调实现身心和谐。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现代例句,可参考《庄子》、汉代辞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鷢白眉赤眼巴且便辞巧说标子崇极崇隆传着黜挫垂称大虫不吃伏肉店头低仰風格風戽風聲俘掠高人一筹鬼打更含华涵潴壶房虎咽狼飡见原解遘警备敬诎酒吏卷领垂衣居蓄两戒猎人皪皪镂楶麻犯缅腼鸣谦纳步陪送披究青襫倾阳铨判入易三腊僧钟射牛士乡售赇束锦棠梨宫铜记枉言温衾扇枕仙果乡物象眼儿献可替否销魂夺魄狭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