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仙人。嘗以釣魚為業,居 睢水 旁百馀年。 宋景公 求其道術,不告,因而被殺。後數十年,踞 宋 城門,鼓琴數十日乃去。 漢 劉向 《列仙傳·寇先》:“ 寇先 惜道,術不虛傳, 景公 戮之,屍解神遷。”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睢水》:“城西門,即 寇先 鼓琴處也。 先 好釣,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問道不告,殺之,後十年止此門,鼓琴而去。 宋 人家家奉事之。”
“寇先”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形象,其故事融合了道教思想和民間傳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身份背景
寇先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隱士,以釣魚為業,長期隱居在睢水(今河南境内河流)旁達百餘年。他常戴冠帶,行為獨特,喜種植荔枝并食用其花果。
核心傳說
文化意義
寇先的形象體現了道教“隱逸得道”“不慕權貴”的思想,其拒絕向君王傳授秘術的情節,暗含對世俗權力的疏離态度。鼓琴數十日的描寫,則賦予了他超然物外的藝術化仙人特質。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列仙傳》《水經注》等古籍記載及民間傳說,完整故事可參考《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等文獻原文。
寇先是個漢字詞語,寓意為有敵意的人或者對敵方行動的提前預知。以下是對寇先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寇先由寇和先兩個部分組成。
寇,左右結構,其部首為宀(寶蓋),筆畫數為40。
先,上下結構,其部首為⺀(丨,立直),筆畫數為9。
寇先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六年》:“未聞兼而有之者也。”這裡的“聞”古時寫作“門(門)”的繁體字,意為感覺、察覺。而“未聞兼而有之者”意為還未察覺到即将發生的敵方行動。
繁體字為寇先。
古時候寇先的寫法常常是寇先,其中的先是上下結構,其上部為⺀(丨,立直),下部為先(聿,書寫用具)。
他總能察覺到敵人的行動,真是個寇先。
組詞示例:寇惡(有敵意的人)、先驅(開創者)。
近義詞示例:先知、預言家。
反義詞示例:剖析(分析)、贊許(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