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embracing;absorb anything and everything;incorporate things of diverse nature] 不管來源和性質如何,一概收容積蓄。形容博采衆議
唐 韓愈 《進學解》:“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謂把各種東西一律收羅藏蓄。後以“兼收并蓄”指把性質不同的各方面的東西都吸收、包羅進來。 宋 朱熹 《己酉拟上封事》:“小人進則君子必退,君子親則小人必疎,未有可以兼收并蓄而不相害者也。”并,也寫作“并”。 秦牧 《藝海拾貝·鏡子》:“‘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因此需要兼收并蓄,不可偏廢。”
“兼收并蓄”是一個中性成語,指廣泛吸收不同内容、性質的事物或人才,并保留下來。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将多樣化的内容、觀點或事物全面收納并保存,強調包容性與綜合性。其核心在于“蓄”(儲存、容納),即對不同來源、性質的事物不加排斥,如醫師收集各類藥材備用。
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以醫師收納廉價藥材為喻,說明廣泛收集不同事物以備所需。
語法與用法
近義詞辨析
例句參考
該成語既體現開放态度,也隱含需理性篩選的深層含義,廣泛適用于文化、教育等領域。
兼收并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兼并各家長處,采納一切有益的東西。它強調廣泛吸納和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理念、文化等,以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康熙字典》中,兼收并蓄的拆分部首為八,并且分别有4、61和145個相應的筆畫。
兼收并蓄這個成語最早出自《管子·牧民》:“人君善于兼收,人臣善于并蓄。”
在繁體字中,兼收并蓄的寫法為「兼蒐並穫」。
在古代,兼收并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一緻。
1. 我們應該兼收并蓄,吸取各種不同的經驗和教訓。
2. 這個國家兼收并蓄,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和人文景觀。
兼容并包、取長補短、博采衆長
兼容并包、吸收取長補短、千方百計
排斥、偏執、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