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one's way;do not know where one is] 迷失道路
他迷路了
(1).迷失道路。《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后詔书徵 萌 ,託以老耄,迷路东西。” 唐 宋之问 《春日宴宋主簿山亭》诗:“攀巖践苔易,迷路出花难。”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二章:“朝着前头走就行啦,不会迷路的。”
(2).比喻失去正确的方向。 唐 白居易 《刑部尚书致仕》诗:“迷路心迴因向佛,宦途事了是悬车。”
(3).比喻错误的道路。《四游记·哥阁君臣游猎》:“寡人原亦是僊班之人。今寡人失了本来面目,乞天僊大发慈悲,同寡人回朝,指引寡人迷路。”
(4).满路。 唐 温庭筠 《送洛南李主簿》诗:“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
(5).方言。指雾。 清 顾禄 《清嘉录·三朝迷路发西风》:“谚云:‘三朝迷路发西风。’……吾乡谓雾曰迷路,谓雾重,迷不得路逕也。”
(6).内耳的一部分。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迷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字面含义 指在物理空间中失去方向感,无法辨识正确路径。例如在山林、陌生城市或复杂建筑中因不熟悉环境而无法找到目的地,如“徒步时指南针失灵导致迷路”。
二、引申含义
三、医学专业术语
指内耳中复杂的空腔结构(骨迷路和膜迷路),负责听觉与平衡功能。相关疾病如“迷路炎”可能引发眩晕。
语法与使用
近义与反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医学中的“迷路”结构或相关文学隐喻,可提供补充说明。
迷路是由“迷”和“路”两个字组成的,意思是失去方向,不知道该走哪条路。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各,笔画数分别为6和13。
“迷路”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迷”字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楚辞·九辩》一诗中,用以描述迷惑或困惑的意思。而“路”字则来自古代的甲骨文,原先是用来指示道路的线条。中古时代,两个字合起来称为“迷路”,表示丧失方向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迷路”通常保留现代字的形式,没有太多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有些古籍中会将“迷路”写作“迷碌”或“迷陸”。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常见。
以下是一些关于迷路的例句: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拜把子迸亡兵丁博富长秋扯縴拉烟车轶楮令绰约单只蹈水顶尖,顶尖儿递日断讲方面飞梦膏脣贩舌海门邗城含一之德龁吞嘉祯祭告吉利草京省筋疲力竭谨状隽言妙语据悉狂犬刲割乐録两极管卢耽鹤啰説白道緑缥满目疮痍念曲浅薄乔势全称判断悛换屈恤人心难测三合会三牛为麄声嘶力竭折征拭除十二食石驼肆谤跳月秃头萎弱慰释闻风而兴五袴衔疚小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