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絳趺 ”。紅色花萼。 晉 束晳 《補亡詩·白華》:“白華絳趺,在陵之陬。”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釣石封蒼蘚,芳蹊豔絳跗。”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附《蘭省和韻》:“絳趺朱蕚庭階盛,愧讀蘭陔潔養詩。”
“绛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植物學關聯,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相關文學注解。
《绛跗》是指傳統男子服飾中的一種鞋子。在古代,绛跗通常由紅色綢緞制成,所以得名“绛”,而“跗”則是指鞋的底部。绛跗在古代被視為一種高貴、典雅的标志,常用于正式場合。
《绛跗》的拆分部首為“纟”和“足”,其中,“纟”表示絲綢類物品,“足”表示腳部或鞋子。這個詞一共有12個筆畫。
《绛跗》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蕭子雲《世說新語·文學》:“绛跗素韻。”後來逐漸流傳,并成為了指代男子鞋子的專有名詞。
在繁體字中,绛跗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絳踝”。
在古代,绛跗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其中,“绛”可以寫作“絳”、“絅”等,而“跗”也可以寫作“踝”。
他穿着一身華麗的绛跗,顯得非常莊重。
組詞:绛衣、紅繩、绛帳、绛紗。
近義詞:紅色鞋子、紅底鞋。
反義詞:青藓、白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