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檢閱簿錄。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 趙 自窺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無差錯也。過録者數盈億兆。朱衣人言,每六十年,天下人一過録,以考校善惡,增損其算也。”
(2).把一個本子上的文字抄寫在另一個本子上。《民主與法制》1984年第8期:“ 老孫 把 洪某 找來,說:‘你把廠裡的零碎開支過錄到帳上去。’”
“過録”是一個漢語詞彙,根據權威來源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檢閱簿錄
指對文書、檔案等記錄進行查閱或審核,例如唐代《酉陽雜俎》中提到“每六十年,天下人一過録,以考校善惡”,即通過周期性審查記錄來評定善惡。
文字謄抄
指将一個本子的内容抄寫到另一個本子上,如《民主與法制》中的用法,強調文字轉移的物理行為。
部分現代語境中,該詞被引申為“過去的事情已無法改變”,用于表達對既定事實的無力感。例如:“錯過機會隻能過録,不如專注當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酉陽雜俎》或《漢語大詞典》。
過録(guò lù)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整理、審核、審訂、審查。指對文件、資料等進行仔細審查和核對以确保準确無誤。
過録的部首是辵(辶)和金,辵表示“行走”,金表示“金屬”。過録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過録的來源主要是古代文書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在古代,為了确保文件的準确性和完整性,會進行過録的工作。現今,過録一詞也可以指對任何資料進行整理和審核。
過録的繁體字為過錄。
在古代,過録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過字的上部分為“辵”,下部分為“豆”,録字的上部分為“金”,下部分為“龍”。整體看起來更加古樸。
1. 請你幫我過録一下這份文件,确保沒有錯誤。
2. 我們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負責過録工作。
過程、錄音、審録、過程、過失、過度、過猶不及
審核、校對、整理、檢查、核對
草率、馬虎、漫不經心、疏忽、錯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