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篾编的席子。供坐卧用。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归骸》:“[小生]如何盛殮?[丑]是篾簟包裹的。”
“篾簟”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篾”和“簟”两字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篾簟”即指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席子,是传统家居用品,尤其在夏季使用广泛。其工艺需经过选竹、劈篾、蒸煮(防蛀)、晾晒、编织等多道工序,成品轻便耐用。
在古代文学中,“簟”常象征清凉与闲适,如李商隐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而“篾簟”更强调材质与工艺,多见于江南产竹地区,是民间手工艺的体现。
如今传统篾簟逐渐被机械加工的凉席替代,但在部分农村或手工艺传承地仍有生产,兼具实用与工艺价值。
若需进一步了解编织技法或地域差异,可参考传统竹编技艺的相关文献。
篾簟(miè diàn)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用篾条编制而成的席子或垫子。篾条是指竹子等植物的细长条状物。
篾簟的部首是竹字旁(⺮),其中“竹”字是左边的偏旁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9个,在写作篾簟的时候,需要按照正确的顺序依次书写这19个笔画。
篾簟在古代由篾条编织而成,用于铺在床上或地面上。篾条细长柔韧,经过细致的编织之后成为一个平整的席子或垫子,能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篾簟逐渐演变为一种家居用品,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繁体字中,“篾”字保持不变,而“簟”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为「簟」。
在古代,篾簟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然而,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需要通过详细的考证才能得知,所以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一般来说,篾簟在字形结构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是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的差异上。
1. 篾簟铺在床上,为你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2. 姥姥的房间里铺着一张篾簟,看起来非常古朴。
篾竹、篾片、篾条、篾笆、簟子
竹席、竹席子、竹蓆、竹垫
褥子、棉被、床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