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制的意思、草制的詳細解釋
草制的解釋
草拟制書。《新唐書·薛元超傳》:“省中有盤石, 道衡 為侍郎時,常據以草制, 元超 每見輒泫然流涕。”《宋史·朱勝非傳》:“ 建炎 改元,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時方草創,勝非憑敗鼓草制,辭氣嚴重如平時。” 明 王瓊 《雙溪雜志》:“凡草制纂修等事,惟翰林院掌之。”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制的解釋 制 (⑦製) ì 規定: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憲。 限定,約束,管束:制止。制裁。專制。制約。抵制。節制。制動。制海權。 法規,制度:民主集中制。公有制。 依照規定的标準做的:制錢(中國明、清兩代稱
網絡擴展解釋
“草制”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ǎo zhì,指代古代官員草拟官方文書(尤其是“制書”)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
“草制”即草拟制書。古代“制書”是帝王發布的诏令或重要文書,需由特定官員起草。例如《宋史·朱勝非傳》提到,朱勝非在北宋初建時,曾憑借破損的鼓面草拟文書(“憑敗鼓草制”),體現其臨時應急的起草場景。
-
曆史出處
- 《新唐書·薛元超傳》記載,薛元超在官署中看到一塊石頭,因聯想祖父薛道衡曾在此草拟制書而感慨落淚。
- 明代王瓊的《雙溪雜志》提到,翰林院負責“草制”等文書工作。
應用場景
- 朝代初創時期:如南宋初期(“建炎改元”)或戰亂後,官員常需在簡陋條件下完成文書起草。
- 職能機構:唐宋時期由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官負責;明代明确翰林院專掌草拟。
補充說明
- 現代延伸:如今“草制”一詞使用較少,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指代非正式或初步的文書起草。
- 近義詞:草拟、拟诏、撰制。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文獻來源,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典籍,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等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制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是艸(草)和制(制作),總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一般用來指代使用草類植物制作的物品或産品。
在繁體中,草制的寫法為「草製」,保留了原始的意思和形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草制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是由艸和制兩個字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草制的例句:
1. 她用細繩和草制成了一個小籃子。
2. 這個杯子是由草制品手工制作而成的。
3. 他們利用草制成的編織物來搭建臨時住所。
一些與草制相關的組詞可能有:草帽、草鞋、草席、草毯等。
一些近義詞可能有:草紙、草編、草薦、草棚等。
而與草制相反的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明确的詞語對應,因為草制更多指代的是一種材料和制作方式,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概念。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隨時再來咨詢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