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葉書。指佛經。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寒夜訪寂上人次韻》:“數葉貝書松火暗,一聲金磬檜煙深。” 宋 宋庠 《胡谒建隆寺》詩:“寶榻成蓮座,戎韜入貝書。” 宋 王十朋 《雁蕩山本覺院殿記》:“咨爾釋子,潛心宗旨,不斍不已,忠得貝書。”
"貝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貝書"特指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教經文典籍。貝多羅樹(梵文:Pattra,音譯"貝多羅")主要生長于南亞、東南亞熱帶地區,其葉片寬大堅韌,經特殊處理後可作為書寫載體。古代印度及周邊地區僧侶廣泛使用處理過的貝葉抄寫佛經,故稱"貝葉經"或"貝書"。《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指佛經。因古代印度僧人常用貝多羅葉寫經,故名。"
在漢傳佛教文化中,"貝書"成為佛經聖典的代稱,承載着宗教神聖性。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載:"經三秩,梵文貝葉,疊香函貯",印證了貝葉寫經的實物形态。明清文獻中,"貝書"常與"琅函"(經匣)并稱,如《紅樓夢》脂評本有"貝書梵典"之語,凸顯其作為佛教文化符號的地位。此用法在《佛學大辭典》及《宗教詞典》中均有收錄。
現代漢語研究中,"貝書"被歸為曆史文化詞,其使用場景集中于佛教文獻、古典文學及文化史論述。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标注為"佛教用語",強調其語源與物質載體的關聯性。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日常語境中已罕用,但在研究佛教東傳、中印文化交流時仍具關鍵史料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貝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拜茶報春邊田表掇冰縠察勘饞嚼嗔叱襯道袍趁韻觸物待賈帶魚抖然斷席鵝黃酒翻曬腑髒個中鈎止固且鼓說含頳汗流至踵鹖雞冠洪荒之力艱钜澆風佳肴結成經堂九品理解淩并籬雀蛋色亂嗣昧色耐煩衲客能工巧匠凝冱盤拿前武遷越青丘繳清香情有可原瓊州升除生犀石井受形水钹素服天上麒麟維艱微熹紊裂俠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