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繩穿連成串的錢。《舊唐書·劉悟傳》:“ 悟 少有勇力,叔 逸準 為 汴 帥,積緡錢數百萬于 洛中 , 悟 輒破扃鐍,悉盜用之。”《舊五代史·漢書·王章傳》:“官庫出納緡錢,皆以八十為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總計前後錫賚之數,亦有四十七萬緡錢。”
(2).指以千文結紮成串的銅錢, 漢 代作為計算稅課的單位。後泛指稅金。《史記·平準書》:“異時算軺車賈人緡錢皆有差,請算如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算。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一算。” 唐 白居易 《息遊惰策》:“當豐歲,則賤糴半價不足以充緡錢,遇兇年,則息利倍稱不足以償逋債。” 宋 陸遊 《曾文清公墓志銘》:“比賊退,得緡錢六十萬,喪亂之餘,國用賴是以濟。” 清 厲鹗 《東城雜記·紅亭醋庫》:“ 宋 時酒醋皆官庫醖造,納緡錢於戶部。”
“缗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mín qián(“缗”不讀作mí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缗”的本義
根據《說文解字注》,“缗”字由“糸”(絲線)和“昏”(表音)組成,本義為釣魚繩,後引申為穿錢的繩索。字形演變反映了古代用繩串錢、便于攜帶的實用功能。
“缗錢”的基本含義
指用繩子穿連成串的銅錢。古代錢币中間有孔,常用繩索串聯成“貫”或“缗”,方便存儲與流通。
作為貨币單位
漢代起,“缗錢”成為稅收計算的單位,一缗即一千文銅錢(即一貫)。例如《舊唐書》記載“積緡錢數百萬于洛中”,體現了其作為財富計量單位的用途。
泛指稅金或財産
唐宋文獻中,“缗錢”常代指稅款或大量錢財。如《初刻拍案驚奇》提到“錫賚四十七萬緡錢”,此處即指巨額資金。
“缗錢”不僅是一種貨币形式,也反映了古代經濟制度。以繩串錢的形态,既解決了零散錢币的攜帶問題,又為政府統計稅收提供了标準化依據,是古代貨币史的重要見證。
參考資料:綜合自語言學解析及曆史文獻記載。
缗錢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缗和錢。
缗這個字,缺省是「纟」,表示繩索的絞合。有「聶缗」(絞缗筥經紡機)一詞,是古代織布機瓦斯機構的一部分。
錢這個字,缺省是「钅」,表示與金屬有關的事物,主要是錢币。它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青銅錢币,用于古代中國的貨币交換。
缗錢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史稿·卷57·表記》之中,描述了缗錢的使用情況。在繁體字中,缗用「緡」代替,而錢用「錢」代替。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态有所不同,缗的古字形為「罥」,錢的古字形為「鉗」。這些古字形是在演變中逐漸轉變為現代的字形。
她将一缗錢放入紅包中。
他用缗錢買了一件新衣服。
組詞:缗币、銅缗、紙币錢、金錢。
近義詞:銅錢、財帛。
反義詞:物品、貨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