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杪春的意思、杪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杪春的解释

暮春。 唐 李端 《送友人游江东》诗:“ 江 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杪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的暮春时节。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时间与字义

“杪”本义为树枝的细梢,引申指末尾、末端(《汉语大词典》)。故“杪春”即春季的最后一段时期,相当于农历三月,此时春色将尽,夏意渐萌。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樱桃花下叹白发》中“杪春风景丽”即描绘暮春景象。

二、物候特征

杪春时节具有鲜明的自然特征:

  1. 春色阑珊:百花渐谢,柳絮纷飞(《淮南子·时则训》载“季春之月…萍始生”)。
  2. 气温转暖:寒潮消退,降水增多,农事活动繁忙(《礼记·月令》记“季春之月…时雨将降”)。
  3. 夏意初显:樱桃成熟、蛙鸣初闻等物候标志夏之临近(《逸周书·时训解》称“清明之日萍始生…谷雨之日桐始华”)。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学中,杪春常承载时光流逝的感怀:


权威参考资料:

  1. 字义溯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2. 物候记载:《淮南子·时则训》,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农时文献:《礼记·月令》,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诗歌例证:《全唐诗》白居易卷,中华书局;《清真集校注》,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杪春”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1.字义拆分

因此,“杪春”字面意为“春季的末尾”,即暮春。

2.时间范围

传统农历将春季分为三个阶段:

“杪春”即对应农历三月,阳历约在四月前后。

3.文学与用法

在诗词中,“杪春”常用来描绘春末的景色与意境。例如唐代诗人李端在《送友人游江东》中写道:“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通过“杪春”传递出春光将逝、初夏将至的时令感。

“杪春”是春季的最后阶段,兼具时间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唐代文学作品或相关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吧女别是冰解不分采制尘动诞僻导吏滴緑洞观独知尔雅温文二尊额设封官许原归薄诡姓古锦褐衣后老子尖耍交汇交刃屐履精彩逼人锦缋吉神絶业居庐伉礼禄饷蛮烟瘴雾面许鸣鼓而攻之命秩木三对南中逆毛鸧泥泥破巢余卵蒲梢扑梭梭浅伪起翦齐名情投意和泉云曲鞠纫鍼杀气胜任愉快实见输纲疏顽四眺踏壁婉言谢绝微电脑祥事消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