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蓮花。梵語padma的音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金毗羅天受記品》:“時 金毗羅 與其部從,即持種種天曼陀羅華、殟鉢羅華、鉢特摩華、拘貿陀華、奔荼利華。”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一:“鉢特,徒得反。舊言波頭摩,又作波頭暮,此雲赤蓮花也。”
鉢特摩(讀音:bō tè mó)是佛教術語的音譯詞,源自梵語“Padma”,在漢語佛典中具有特定含義,主要指向地獄名稱和顔色象征:
地獄名稱(八寒地獄之一)
鉢特摩指佛教“八寒地獄”中的第七層地獄。此地獄以“紅蓮花”(亦作“缽頭摩”)命名,形容罪人因受極寒折磨,皮肉凍裂如紅蓮花般的慘狀。據《俱舍論》卷十一記載,八寒地獄依次為: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吒、臛臛婆、虎虎婆、嗢缽羅、缽特摩、摩诃缽特摩。
顔色象征(青蓮花色)
“鉢特摩”在梵語中本意為“蓮花”。在佛經中常特指青蓮花(Utpala)的顔色,即帶有綠意的淺藍色,象征清淨與莊嚴。例如《大智度論》描述佛陀真身如“鉢特摩華”(青蓮華),強調其超凡脫俗之美。
詞源與演變:
該詞通過梵語→漢語音譯進入佛教詞彙體系。早期譯經如《大樓炭經》已見記載,後經《一切經音義》等字書釋義定型。其字形“鉢”為盛器,“特”表獨特,“摩”為音譯尾音,整體無實際漢語字義關聯,屬純音譯詞。
文化意涵:
鉢特摩地獄的意象強化了佛教因果觀中對極惡行為的警示,而青蓮華的象征則融入佛教藝術與修行理念,代表脫離污垢、心性明澈的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
鉢特摩(拼音:bō tè mó)是一個源自梵語的詞語,音譯為梵語“padma”,其基本含義為“紅蓮花”。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鉢特摩在梵語中對應的原詞是“padma”,意為紅蓮花。它也被譯為“波頭摩”或“波頭暮”,常見于佛教經典中,如《大寶積經》提到“鉢特摩華”,即指紅蓮花。
紅蓮花在佛教中具有象征意義,常代表清淨、智慧和慈悲。例如,佛經中描述天人或菩薩手持紅蓮花(鉢特摩華)作為供品或法物。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現代網絡詞典)提到“鉢特摩”可能引申為“态度消極、懶散”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中的用例或梵語音譯規則,可參考《一切經音義》等古籍或權威佛學辭典。
悲喜交集吃累赤瑛盤翅羽傳教旛村壟打造多方位二三子訛紊廢員風馳霆擊富農負托符檄改命耕稼恭饬姑姊妹鶴獨壞壓阍從獲車戶者兼假艱難玉成見志叫呼驚戄旌枻巨狄軍儲軍衆蚵蚾啃氣口糜良衣柳黛六陽輪唱曲蘿圖罵詛磨磚成鏡千裡意請錢球門勝概沈埋師號釋跷收録蜀錦樹塞門粟慄陶朱翁藤黃屯困微妾兀突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