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盟约。《后汉书·南蛮传·板楯蛮夷》:“﹝ 秦昭襄王 ﹞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诚,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及 魏文帝 即王位, 权 乃遣 周 ,为牋 魏王 曰:‘……先王盟要,由来已久。且 权 自度未获罪衅,不审今者何以发起,牵军远次?’”
“盟要”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盟要”指盟约,即古代国家、部族或团体之间为达成协议而订立的誓约。其核心含义强调通过仪式或书面形式确立的约束性约定。
近义词包括“盟约”“誓约”,相关词汇如“歃血为盟”“会盟”等,均与古代政治、军事结盟行为相关。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原文。
《盟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结成联盟或盟约,表示团结、合作或共同目标。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国家、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协议、契约或盟约。
《盟要》的部首是目(mù)字旁,表明这个词与视物有关。它的拆分部首是目,右边部分是字音要。整个词由“月”、“口”、“冂”、“方”组成,总计8个笔画。
《盟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约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使用。在繁体中,这个词通常写作「盟要」。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盟要」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在汉代,「盟要」可以写作「盟草」或「盟状」。在清代,人们使用「盟约」来代表这个词。
1. 双方签署了一份盟要,表示彼此将合作共进。
2. 历史上有许多盟要被违背或解除。
1. 同盟:表示不同组织或个人之间结成联盟。
2. 盟友:指在盟约或联盟中与自己结盟的人或组织。
3. 盟军:指由不同国家或组织组成的联合军队。
1. 盟约:强调盟约的法律性质和条款。
2. 合约:表示双方之间的协议或合作关系。
1. 敌对:表示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存在敌意或对立。
2. 疏远:形容关系冷淡或渐行渐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