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焉的意思、介焉的詳細解釋
介焉的解釋
(1).細微貌。介,通“ 芥 ”。《列子·楊朱》:“量十數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
(2).耿介孤高貌。《晉書·隱逸傳序》:“介焉超俗,浩然養素。”
詞語分解
- 介的解釋 介 è 在兩者中間:介于兩者之間。介詞(用在名詞、代詞之前,合起來表示地點、時間、方向、方式等關系的詞,如“從”、“向”、“在”、“以”、“對于”等)。介入。 這樣,這麼: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麼回事
- 焉的解釋 焉 ā 與介詞“于”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焉。不複出焉。 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問詞,怎麼,哪兒:且焉置土石? 文言助詞:又何戚焉。 筆畫數:; 部首:灬;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介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釋義主要有以下兩種:
-
細微、微小的樣子(形容詞性):
這是“介焉”較為常見的含義,形容事物極其微小或微不足道的狀态。此義源于“介”字本身有“微小”、“纖介”之意,加上語氣詞“焉”構成形容詞。
- 例證與出處:
- 《莊子·庚桑楚》:“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鲵鳅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孽狐為之祥。…介焉之有,唯聖人能之。” 此處“介焉之有”意指極其微小的存在(或指細微的征兆、迹象)。(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對“介焉”的釋義之一即為:“細微貌”。
-
句末語氣助詞(助詞性):
在部分古籍中,“介焉”可能用作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焉”,表示陳述、肯定或停頓的語氣,但此用法相對少見且需嚴格依據上下文判斷。“介”在此可能無實義或起強調作用。
- 例證與出處:
- 此用法在《左傳》等典籍中偶有出現,常需結合古注理解。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其所以介社稷於不焉者,楚不幾十年,未能得志也。” 杜預注對“介”的解釋可能涉及此結構(但需注意此例中“介”與“焉”可能非直接連用為“介焉”,更可能是分屬不同語法成分)。更明确的句末助詞用法需查證更具體的古籍用例及訓诂。(參考古漢語虛詞研究)
“介焉”的核心含義指向“微小的樣子”,用于形容事物極其細微。在特定古籍語境下,也可能作為句末語氣助詞使用,但後者需謹慎依據上下文和古注确認。該詞體現了古漢語詞彙的簡潔與精确。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漢語語文詞典):提供了“介焉”作為“細微貌”的釋義及書證(如《莊子》)。可在漢典網(www.zdic.net)等平台查詢相關條目。
- 《莊子》(先秦道家經典):提供了“介焉”用于形容“細微存在”的典型用例(《庚桑楚》篇)。
- 《左傳》及杜預注(先秦史書及重要古注):提示了“介焉”結構在古籍中可能涉及句末語氣助詞的用法(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介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細微、微小
- 這裡的“介”通“芥”,指像芥子般細小的事物。多用于形容事物或情感的細微程度。
- 例句:《列子·楊朱》中提到“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意為“悠然自得而無絲毫憂慮”。
-
耿介孤高
- 形容人性格剛正不阿、超然脫俗。
- 例句:《晉書·隱逸傳序》用“介焉超俗,浩然養素”描述隱士高潔的品格。
二、用法與特點
- 語境: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 結構:由“介”(通“芥”)和“焉”(助詞)組合而成,強調程度或狀态。
- 發音:拼音為jiè yān,注音為ㄐㄧㄝˋ ㄧㄢ。
三、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雨報恨辯争不待見慘肅草木俱朽懲戒赤茀從而粗劣大意吊文地鄰餌兵豐昵否則婦功該備高望葛帔弓子構造貴出鹖戴合莫遑擾桀賊精準纩綿來飨羸弊樓護唇舌馬使妙解沐薰内三郎攆轉驽闇嘔唲偏廢癖習栖蹤鵲殿日午戎落三月殺馬毀車商陽食頃黍饴宿主湯禱桑林馱戶徒生瓦崗軍委權無析嫺淑洩用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