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戍守邊境的将領。《南齊書·武帝紀》:“緣 淮 戍将,久處邊勞,三元行始,宜沾恩慶。”《新五代史·晉高祖紀》:“ 義成軍 亂,殺戍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白奉進 。甲寅,戍将奉國指揮使 馬萬 執 符彥饒 歸于京師。”
“戍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戍将”指戍守邊境的将領,最初為軍事術語,特指駐守邊疆、負責防禦的軍官。例如《南齊書》中提到的“緣淮戍将”,即指駐守淮河邊境的将領。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史書,如《新五代史》記載“殺戍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白奉進”,表明戍将常與具體官職關聯,職責包括統領軍隊、維護邊防。
詞義演變
隨着語言發展,“戍将”逐漸演變為成語,泛指堅守崗位、忠誠盡責的人,不再局限于軍事領域。例如,現代可用以形容長期紮根偏遠地區的基層工作者。
古代文獻中,“戍将”多與軍事行動相關,如《南齊書·武帝紀》提及對戍将的封賞,體現其重要性。現代語境中,該詞可靈活用于贊揚堅守職責的群體,如:“這些邊疆戍将般的科研人員,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國家技術安全。”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南齊書》《新五代史》等文獻原文。
戍将(shù ji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戍”和“将”兩個字組成。
戍将的拆分部首如下:
戍将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戍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指戍衛邊疆的将領。
在繁體中,戍将的寫法為「戍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戍将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因為隨着時代的演進,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所改變。然而,戍将的意思和發音在不同的寫法中并無變化。
以下是一個使用戍将的例句:
這位戍将憑借勇敢和智慧,成功守衛了邊疆。
戍将一詞無法組成其他詞語,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近義詞可以是守衛、防衛,這些詞彙都可以代表戍将的意義。
反義詞可以是放棄、投降,與戍将相對,表達不同的動作和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