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st of prey] 指体大而凶猛的兽类
(1).指体硕大而性凶猛的兽类。《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 郑玄 注:“猛兽,虎豹熊羆之属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入山则使猛兽不犯,涉水则令蛟龙不害。” 金 元好问 《两山行记》:“ 守真 住山五十年,不省有为猛兽毒螫所伤害者。”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三:“轮船像一头受伤后发怒的猛兽,一路嗥叫着直扑向这小小的石桥。”
(2).指猛虎。 唐 避 太祖 李虎 讳,改称猛虎为猛兽或猛武。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 璠 ﹞及 蓝关 ,为猛兽搏而食之。”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大明会典》:“自来称虎为兽,考《晋书》成於 唐 魏徵 等, 唐太宗 称制临之,以 太祖 名 虎 ,改称曰猛兽。”《小五义》第六一回:“ 卢珍 、 丁大爷 都看见在山峰缺处,一隻斑斕猛兽,每遇要行走之时,把身子往后一坐,将尾巴乱搅,尾巴一动,自来的就有风起,不然怎么虎行有风呢?”
“猛兽”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指体形硕大且性情凶猛的兽类,如虎、豹、熊、罴等。这类动物具有攻击性,常被视为自然界中的顶级掠食者。
现代汉语中,“猛兽”多用于描述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研究或比喻性语境,强调其危险性或威慑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周礼》《唐阙史》等古籍记载。
猛兽是一个组合词,由“猛”和“兽”两个字组成。
“猛”指的是凶猛、狠狠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强悍、勇猛的性格或气势。常用来形容动物、人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凶猛的本性。
“兽”则是指通常指的野兽,指野生动物。也可以泛指一切物种动物。
因此,“猛兽”指的就是凶猛而强大的野兽。
“猛”的部首是犬(犭)部,拼音为“měng”,共有11个笔画。仓颉造字法中,“猛”是从“犬”旁边加上“良”组成的。
“兽”的部首是兽(獸)部,拼音为“shòu”,共有16个笔画。仓颉造字法中,“兽”是从“隹”旁边加上“目”组成的。
繁体字中,“猛”保持不变,“兽”变为“獸”。
在古代汉字中,“猛”字有一种写法是将两只手掌并排放在一起,表示力量和凶猛;另一种写法则是将“犬”旁边加上“良”组成,与现代形态相似。
“兽”字古时的写法是将“隹”旁边加上“目”组成,与现代形态有所不同。
例句:…森林中的猛兽们在黑夜中咆哮着。
组词:猛虎、猛禽、猛犬、猛龙
近义词:兇猛、凶恶、恶狠狠
反义词:温顺、驯服、温和
暗目拜伏傍角儿报佑襞积弊乱参五厂房车汲瞠乎后矣从前大廓电火丁字步渡场娥妆飞炬赋食钢丝锯感怍膏腴贵游拱璧贵禄故人之意赫晔候送黄散尖嘴猴腮景深匶路咎舋菤葹宽通廉物理辜镠镣露门门坎门生天子免选摹録暮想朝思闹九垓懦衷泼货寝免邱隰沙坻实对熟靼鞭说得着岁在龙虵唐许屠狗问绢文虻温汤饷榼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