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獘政的意思、獘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獘政的解释

弊政。恶劣的政治措施。獘,通“ 弊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世祖 ﹞尽除 明 季加派税餉,厂卫獘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獘政(现代规范字形为“弊政”)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指败坏的政治措施或腐败的统治方式,核心含义聚焦于政治领域的过失与危害。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语义与用法:


一、本义解析

  1. 字形与构词

    “獘”为“弊”的异体字(《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獘”,但“弊”本义指“仆倒”,引申为“败坏”);“政”指政令、治理。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为“导致国家倾覆的恶劣政令”,强调政策本身的危害性。

  2. 词典定义

    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

    弊政:腐败的政治措施;有害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电子版


二、引申义与历史用例

  1. 政治批判的核心概念

    “弊政”在古籍中多用于揭露统治弊端,如:

    《韩非子·孤愤》:

    “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文中“惑主败法”即弊政的典型表现)

  2. 史书中的具体指向

    《明史·食货志》 记载万历年间矿税之祸:

    “矿税使四出,毒流海内……民不聊生,变乱蜂起。”

    (矿税苛征被视为明代著名弊政)


三、现代语义与使用场景

  1. 书面语中的批判性术语

    现代汉语保留其书面语色彩,用于严肃批判政治腐败或制度缺陷,如:

    “整顿吏治,革除弊政。”(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用例)

  2. 与近义词辨析

    • 弊病:泛指制度或事物的缺点(范围更广)。
    • 苛政:强调统治的残酷性(如“苛政猛于虎”)。
    • 弊政:专指政治治理中的系统性错误,隐含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古代汉语溯源

    《韩非子》对“弊政”的成因分析(权力失控、法令败坏)仍是政治学研究对象。

    (来源:中华书局《韩非子集解》)

  2. 历史制度研究

    剑桥中国史系列指出:

    “历代王朝衰亡多源于弊政累积,如土地兼并、赋役失衡。”(《剑桥中国明代史》


结语

“弊政”作为汉语政治语汇的关键词,承载着对治理失序的深刻批判。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制度背景,方能完整呈现“危害性政策导致政权衰败”的核心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獘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獘政(bì zhèng)指“弊政”,即恶劣的政治措施或腐败混乱的政局。其中“獘”是通假字,通“弊”,意为败坏、有害。

出处与背景

  1. 该词可见于清代魏源的《圣武记》,文中提到:“尽除明季加派税饷,厂卫獘政。”此处“獘政”指明代因厂卫制度(特务机构)导致的腐败政治措施。
  2. 类似词汇如“粃政”(bǐ zhèng)也指不良政治措施,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任能》中“内无粃政”的描述,可辅助理解“獘政”的负面含义。

使用特点

现代关联
当代语境下,“弊政”一词仍用于描述不合理的政策或治理问题,而“獘政”因古字生僻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比肩民裁示城围冲撞传审春事辞青殂化痤疿粗枝大叶得道多助钝才发调发政蜂窠巷陌稿子宫簟犷兽孤立无援含垢忍污怀痾驩虞惠贶琥珀词金刚骨九级浮图旷劫来梦儿两脸灵水吝啬鬼六街三陌眉南面北闹翻啮噬披襟解带切直青波轻媠权凶榷酤日廪晌晴释泪十三经饰帨送命宋嫂讼学宿蠹塔里木河吞吃网城惘惘望中伟誉温腝五知闲约犀角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