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邪不伐正 ”。謂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 漢 王符 《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 貞觀 中,西域獻胡僧,咒術能死生人……帝以告太常卿 傅奕 。 奕 曰:‘此邪法也。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邪不犯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比喻邪惡無法戰勝正義。其核心含義是強調正氣對邪念的壓制作用。
出處與演變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王符《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唐代劉束在《隋唐嘉話》中進一步明确:“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信息
英文可譯為“Evil will surely not triumph over good.”。成語使用場景多見于文學或論說文中,強調道德層面的正向引導作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擴展,可參考古籍《潛夫論》《隋唐嘉話》等文獻。
「邪不犯正」是一個成語,表示邪惡勢力不能打破正義的力量。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邪不犯正」的拆分部首為「邪」和「犯」,其中「邪」作為左邊的部首,「犯」作為右邊的部首。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丨」和「牛」。
「邪不犯正」這個成語最早記載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篇章中。意指邪惡之勢力不敢挑戰正義之道,即使邪惡有所陰謀,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正義力量的制約。
「邪不犯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邪不犯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邪不犯正」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正義的力量始終戰勝邪惡,因為邪不犯正。」
組詞:邪惡、正義、力量。
近義詞:邪不勝正、正義不可侵犯。
反義詞:邪不敵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