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铨選、考績官吏,登記姓名,上報朝廷使用的黃色紙張。《隋書·百官志上》:“若勅可,則付選,更色别,量貴賤,内外分之,隨才補用。以黃紙録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錢思公 ﹞自雲:‘平生不足者,不得於黃紙書名,每以為恨也。’” 宋 陸遊 《投梁參政》詩:“平生實易足,名幸污黃紙。”
(2).寫在黃麻紙上的诏書。《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先帝創臨天下,黃紙再定。” 宋 梅堯臣 《送廣西提刑潘比部》詩:“白麻新拜大丞相,黃紙首除南省郎。”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赤囊條每對,黃紙詔親承。”
(3).指赦免的文告。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三:“明朝黃紙出,大赦徧中外。”《明史·餘珊傳》:“乃近年以來,黃紙蠲放,白紙催徵,額外之歛,下及雞豚。”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皇爺确實免過兩省受災州縣錢糧,不過他們的本上說‘黃紙雖免,白紙猶催’。看起來小民未蒙實惠。”
“黃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具體意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官吏铨選與考績
指古代用于登記官吏姓名、上報朝廷的黃色紙張,常用于官員選拔和績效考核。例如《隋書》記載“以黃紙録名”,宋代陸遊詩中也有“名幸污黃紙”的描述。
帝王诏書專用
因書寫材料為黃麻紙,故稱帝王诏書為“黃紙”。晉代《石季龍載記》提到“黃紙再定”,宋代範成大詩中也用“黃紙放盡白紙催”對比官方政策與地方執行差異。
赦免文告象征
黃紙還被用作赦免令的載體,代表朝廷的寬宥政策。
黃紙的核心意義圍繞古代官方文書功能展開,兼具工藝特色與文化象征。現代語境下,其官方用途已消失,但在特定民俗場景中仍有保留。需注意不同曆史文獻中“黃紙”的具體指向可能因上下文而異。
《黃紙》是一個成語,它指的是黃色的紙張。在這個成語中,黃紙是具有象征性的,代表着某種情感、意義或文化内涵。
《黃紙》的拆分部首是黃(huáng)和紙(zhǐ),分别代表顔色和物質。黃的拆分部首是⺤,總筆畫數為11;紙的拆分部首是纟,總筆畫數為6。
《黃紙》一詞最早見于唐代魏徵的《魏徵墓志銘》。在墓志銘中,魏徵用“黃紙白字”來描述自己的堅守和奉獻。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表達堅守信仰、忠誠奉獻的象征。
《黃紙》的繁體字是《黃紙》。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黃紙》的古時寫法是“黃紙”,紙字的畫寫形象地表現了紙張的紋理結構。
他用一張黃紙記錄下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黃紙書、黃紙文、黃紙筆、黃紙卷等
黃紀、黃帖、黃書、黃紙信、黃紙簿
白紙、紅紙、黑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