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铨選、考績官吏,登記姓名,上報朝廷使用的黃色紙張。《隋書·百官志上》:“若勅可,則付選,更色别,量貴賤,内外分之,隨才補用。以黃紙録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錢思公 ﹞自雲:‘平生不足者,不得於黃紙書名,每以為恨也。’” 宋 陸遊 《投梁參政》詩:“平生實易足,名幸污黃紙。”
(2).寫在黃麻紙上的诏書。《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先帝創臨天下,黃紙再定。” 宋 梅堯臣 《送廣西提刑潘比部》詩:“白麻新拜大丞相,黃紙首除南省郎。”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赤囊條每對,黃紙詔親承。”
(3).指赦免的文告。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三:“明朝黃紙出,大赦徧中外。”《明史·餘珊傳》:“乃近年以來,黃紙蠲放,白紙催徵,額外之歛,下及雞豚。”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皇爺确實免過兩省受災州縣錢糧,不過他們的本上說‘黃紙雖免,白紙猶催’。看起來小民未蒙實惠。”
黃紙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隨曆史語境演變。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黃紙”本義指以黃蘗汁染成的紙張,因色澤穩定且防蟲蛀,自漢代起成為官方文書載體。唐代《唐六典》記載,皇帝敕令專用黃紙書寫,稱“黃敕”,體現其政治權威性。
在宗教領域,《中國宗教藝術史》指出道教符箓、佛教經卷多采用黃紙,取“天地玄黃”中的中央正色象征,如《雲笈七籤》載道教符咒須“朱書黃缯”。宋代以後,黃紙逐漸擴展至民間,據《夢粱錄》記載,臨安市民用黃紙制作冥器祭祀,形成“黃表紙”專用稱謂。
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黃紙”詞條,釋義包含兩重引申義:一喻指陳舊文書,如“故紙堆中翻黃紙”;二特指未漂白原色紙張,常見于傳統書法用紙。
“黃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具體意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官吏铨選與考績
指古代用于登記官吏姓名、上報朝廷的黃色紙張,常用于官員選拔和績效考核。例如《隋書》記載“以黃紙録名”,宋代陸遊詩中也有“名幸污黃紙”的描述。
帝王诏書專用
因書寫材料為黃麻紙,故稱帝王诏書為“黃紙”。晉代《石季龍載記》提到“黃紙再定”,宋代範成大詩中也用“黃紙放盡白紙催”對比官方政策與地方執行差異。
赦免文告象征
黃紙還被用作赦免令的載體,代表朝廷的寬宥政策。
黃紙的核心意義圍繞古代官方文書功能展開,兼具工藝特色與文化象征。現代語境下,其官方用途已消失,但在特定民俗場景中仍有保留。需注意不同曆史文獻中“黃紙”的具體指向可能因上下文而異。
白栘薄域辯通不死庭吵亂子尺捶綢缪牖戶錯漏玷缺疊為賓主東溟臣妒羅綿額缺發射極耦合邏輯集成電路肥厚改行自新關愛觀隅反三貫綜豪膽裌衣結缡計曆竫人驚逐浸禮君寀軍列枯荷臨産麗柔綠浪芒炎名煙抹丢慕從女孽賠禮鋪繹前拒牽強窮罄三好燒利市少敍折減生才審求慎願試作豎亥順感順媚送竈土芝纨扇文身斷發浯溪筆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