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薛濤箋。一種幅小而精美的紙張,用以題詠或書寫信函。 唐 人稱 薛濤 為女校書,故薛濤箋又稱校書箋。亦借指題詠或書信。 唐 司空圖 《退居漫題》詩之二:“隻憂詩病發,莫寄校書箋。” 唐 司空圖 《狂題》詩之十三:“應到去時題不盡,不勞分寄校書箋。”參見“薛濤箋”。
“校書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精美箋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校書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創制的小幅精美紙張,又名“薛濤箋”。因其制作工藝考究、染色獨特(如桃紅色),成為文人雅士題詩、書信的首選用紙。
名稱由來
唐代詩人王建曾贈詩薛濤稱其“萬裡橋邊女校書”,後世遂以“女校書”代指才女,薛濤所制箋紙也因此得名“校書箋”。
用途與文化意義
主要用于詩詞創作、信函書寫,象征風雅。唐代司空圖在《退居漫題》中寫道:“莫寄校書箋”,側面反映了其在文人交往中的文化符號意義。
形制特點
據史料記載,其幅面小巧便攜,顔色雅緻(如深紅、松花等),部分版本還飾有雲紋等暗紋,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校書箋不僅是一種書寫載體,更是唐代文人審美與社交文化的縮影,薛濤的創新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造紙史上的經典品類。
《校書箋》是指一種用于記錄校書、箋牍的文獻工具。校書是指古代書籍中的錯訛之處,而箋則是注解、批注的意思。因此,《校書箋》的意思是用于糾正、注解和批注古代書籍中錯訛之處的工具。
《校書箋》一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木”、“十”和“筆”。其中,“木”是部首,意為木材或木制的物品,用于指示與木材相關的字義;“十”是左右橫畫,表示字形構造的一部分;“筆”是右邊的部分,意為書寫用的工具。
《校書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在古代,讀書人為了研究和傳承經典文獻,常常需要進行注解、批注和校勘。為了方便進行這些工作,他們使用特制的紙張,上面按照一定格式劃分出注解和批注的位置,這種紙張就被稱為《校書箋》。
《校書箋》的繁體字為「校書籤」。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校書箋》為例,古時候的字形是很接近現代的,隻是一些細節上有所差異。例如,字形中的橫畫可能會比現代字長一些,筆畫的順序可能也有所不同。
1. 他用《校書箋》記錄了古代經典中的錯誤并加以訂正。
2. 這本書的頁碼旁邊配有《校書箋》,方便讀者做出批注和注解。
校書、書籍、箋紙、糾錯
校勘、編輯、校正
錯誤、疏漏、遺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