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書箋的意思、校書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書箋的解釋

即薛濤箋。一種幅小而精美的紙張,用以題詠或書寫信函。 唐 人稱 薛濤 為女校書,故薛濤箋又稱校書箋。亦借指題詠或書信。 唐 司空圖 《退居漫題》詩之二:“隻憂詩病發,莫寄校書箋。” 唐 司空圖 《狂題》詩之十三:“應到去時題不盡,不勞分寄校書箋。”參見“薛濤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書箋是由"校書"與"箋"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學角度分述:

一、詞彙構成解析 "校書"始見于《漢書·藝文志》,指校勘典籍的職官制度,唐代設校書郎專司典籍校雠。"箋"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表識書也",原指竹簡标注,後衍生出注釋文體的含義,如《文心雕龍·書記》載"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二、曆史語義演變 該詞特指校勘過程中使用的批注形制,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六朝時期形成"朱墨異本"的校勘制度,校書箋多采用黃檗染紙,以區别正文與校注。至宋代雕版盛行,葉夢得《石林燕語》載館閣校書"凡訛謬者以雌黃塗之",箋注形式趨于規範。

三、功能用途分野

  1. 校雠功能:承載文字比勘記錄,包含異文标注、版本考異等内容
  2. 訓诂功能:包含音義注解,如《文選》李善注本所見箋釋
  3. 考辨功能:記錄校勘者按斷,體現"校異同,定是非"的學術判斷

(文獻依據:國家圖書館藏宋本《文苑英華》校勘記、中華書局《校勘學大綱》第三章)

網絡擴展解釋

“校書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精美箋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校書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創制的小幅精美紙張,又名“薛濤箋”。因其制作工藝考究、染色獨特(如桃紅色),成為文人雅士題詩、書信的首選用紙。

  2. 名稱由來
    唐代詩人王建曾贈詩薛濤稱其“萬裡橋邊女校書”,後世遂以“女校書”代指才女,薛濤所制箋紙也因此得名“校書箋”。

  3. 用途與文化意義
    主要用于詩詞創作、信函書寫,象征風雅。唐代司空圖在《退居漫題》中寫道:“莫寄校書箋”,側面反映了其在文人交往中的文化符號意義。

  4. 形制特點
    據史料記載,其幅面小巧便攜,顔色雅緻(如深紅、松花等),部分版本還飾有雲紋等暗紋,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校書箋不僅是一種書寫載體,更是唐代文人審美與社交文化的縮影,薛濤的創新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造紙史上的經典品類。

别人正在浏覽...

八矢悲恫扁鼻表候不通慘敗慘叫産物乘興麤厲厄貧耳聰乏絶凡調返轅封口膏饧狗生詭遇號泣洪楊懷負胡大火勢煎茶僵巴鹣蟨階席集録驚慕雞眚絕調俊選筷箧癞瓜勞怨力臂裂痕靈心慧齒瀝青鹿馴豕暴率稅幕府穆護砂濆薄貧褊前愆欽喻三推六問山珍海胥詩愁收臧順陽說耍陶怡蝭跂歪辣下插定嫌乎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