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鄳阨 ”。古隘道名。即今 河南 信阳 西南 平靖关 。《史记·苏秦列传》:“残 均陵 ,塞 鄳阸 。” 张守节 正义:“ 申州 罗山县 本 汉 鄳县 。 申州 有 平清关 ,盖古 鄳县 之阸塞。” 清 姚鼐 《信阳》诗:“短日人行 鄳阨 少, 长淮 山绕 义阳 多。”
“鄳阸”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地名组合词,需拆解分析:
鄳(méng)
指汉代江夏郡的“鄳县”,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西南。该地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据点。
阸(è)
通“隘”,意为险要的关塞、狭窄的通道,常用于描述军事或交通上的战略要地,如《史记》中“据山河之阸”。
组合含义推测
“鄳阸”可能指鄳县附近的险要关隘。汉代鄳县地处大别山与淮河之间的咽喉地带,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因此该地关隘具有重要军事意义。但因史料记载有限,具体指向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提示
该词未见于常规古籍和现代词典,若您是在特定文献中遇到此词,建议提供更多语境以便精准解读;若为现代生造词,可能存在书写误差(如“鄳塞”“鄳隘”等更常见)。
《鄳阸》是一个古代词语,意为阶梯、楼梯或阶梯状的山地。它描述一种地形或景观,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鄳阸》的拆分部首为阝(阜)和⻏(并),它们分别代表山、土和门。在细分笔画方面,阝(阜)有共4画,⻏(并)有共4画。
《鄳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令》这本书中,是从《禹贡》中的一句诗引用而来。在繁体中, 鄳阸的写法没有什么变化。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鄳阸这个词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鄳的上部为⺛,下部为民,阸的上部为阝(卩),下部为阜(⼥)。
1. 在山脚下有一条陡峭的鄳阸。
2. 这个小镇被鄳阸环绕,风景美丽。
1. 鄳系:指与鄳阸相关的事物或文化。
2. 阶梯:与鄳阸有相似意义的词语,用来描述地势或建筑物的结构。
1. 山阙:也指高耸的山地。
2. 峰峦:形容山脉连绵起伏的景象。
1. 平地:与鄳阸相对的是平坦无障碍的地势。
2. 坡地:指斜坡或倾斜的山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