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蔽障的意思、蔽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蔽障的解釋

亦作“ 蔽鄣 ”。1.阻隔;阻礙。《楚辭·蔔居》:“ 屈原 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漢書·李尋傳》:“忠直進,不蔽障。” 清 曹國榘 《顧梁汾纂<張太嶽書劄奏疏>小引》:“其功盡在社稷,乃不能取悅群情,芥蔕於同時者,遂蔽障於讒。” 嚴複 《論八股存亡之關系》:“徒以八股未去,挾進士以為重,橫塞宇内,蔽障聰明。”

(2).遮蔽;護衛。 漢 王充 《論衡·率性》:“起屋築墻,以自蔽障。” 宋 李綱 《條具防冬利害事件狀》:“臣所管 江西 一路,實為上流,輔翼 建康 駐蹕之所,蔽障 閩 廣 。”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公侯幹城》:“扞者,櫓也。雉堞可以蔽障城,是扞城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蔽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zhàng(注音:ㄅㄧˋ ㄓㄤ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阻隔;阻礙
    指事物對交流、視線或行動形成的阻隔。例如《楚辭·蔔居》中描述屈原因讒言被阻隔:“蔽鄣於讒”;《漢書·李尋傳》也提到“不蔽障”即不設障礙,強調暢通無阻。

  2. 遮蔽;護衛
    強調通過遮擋實現保護功能。如漢代王充《論衡·率性》提到“起屋築牆,以自蔽障”,指通過建築進行防護;宋代李綱《條具防冬利害事件狀》以江西地理為例,稱其為“蔽障閩廣”,突出其屏障作用。

例句與應用

異體說明
古籍中亦寫作“蔽鄣”,如《楚辭》版本差異()。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結合具體語境可靈活表達物理或抽象層面的遮擋與阻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蔽障(bì z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白”和“隹”,它們分别代表着“白色”和“鳥”,由此可以理解為蔽障是指“用白色的障礙物來遮擋或阻擋鳥類”。蔽障的筆畫數目是10畫。 蔽障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的繁體是「蔽障」。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蔽障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來說形狀相似,仍然保留了白色與鳥的本義。 以下是關于蔽障的例句: 1. 我們需要在果園周圍搭建蔽障,以防止鳥類吃掉水果。 2. 冬天來了,我們要給鳥們準備溫暖的蔽障,防止它們凍死。 3. 那個農民在田地裡設置了蔽障,以保護莊稼不受鳥類的侵害。 除此之外,蔽障還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蔽障網:用于果園、農田等地,通過搭建網狀結構來防止鳥類進入。 2. 蔽障罩:一種可以用來覆蓋在植物上,以保護其免受鳥類破壞的罩子。 3. 蔽障帶:在高速公路或道路邊緣設置的植被帶,旨在減少車輛的視野,防止意外發生。 蔽障的近義詞可以是遮擋、屏障,而反義詞可能是通行、通過等詞語。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