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mu] 傳說中黃帝之妻,貌極丑。後為丑女代稱
嫫,嫫母, 黃帝妻,貌甚丑。——《廣韻》
亦作“ 嫫姆 ”。傳說為 黃帝 第四妃,貌甚丑。《荀子·賦》:“ 閭娵 、 子奢 莫之媒也; 嫫母 、 力父 ,是之喜也。” 楊倞 注:“ 嫫母 ,丑女, 黃帝 時人。”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 嫫姆 倭傀 ,善譽者不能掩其丑。” 唐 于濆 《苦辛吟》:“我願 燕 趙 姝,化為 嫫母 姿。” 梁啟超 《新民說》第十一節:“披綺羅於 嫫母 ,祇增其丑;施金鞍於駑駘,祇重其負。”
嫫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重要女性形象,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一、身份與曆史記載 嫫母是黃帝的次妃,位列黃帝四位妻室之一。她生活于約5000年前的部落時期,因品德賢淑被黃帝選中,用以制止當時盛行的“搶婚”習俗。《荀子》《廣韻》等古籍均記載其為丑女代稱。
二、外貌特征 • 傳統描述中,她額頭凸出如秤錘、鼻梁塌陷、皮膚黝黑、體型肥胖。 • 部分學者推測其形象可能與古代圖騰崇拜或民族審美差異有關。
三、德行與貢獻
四、發明創造 據傳她在采石時發現光滑石片,經打磨制成人類曆史上第一面石鏡,促成鏡子雛形的誕生。這一發明被記載于《物原》等古籍,新鄭娘娘廟至今供奉她與嫘祖。
五、文化象征 文學作品中常以“嫫母”代指丑女,如白居易“芙蓉芍藥皆嫫母”比喻平凡事物。但曆史評價更側重其賢德,成為“以德補貌”的典範。
如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傳說細節,可參考、4、6、8等來源。
《嫫母》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位年齡較輕的婦女成為别人的繼母。這個詞用來形容繼母的時候,帶有一定的貶義意味,暗示她對婚姻中的孩子不夠關懷與愛護。
《嫫母》的拆分部首是“女”,表示與女性有關;其餘的部分為“母”,意指母親。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嫫這個字共由18個筆畫組成,其中包括了水、勾、捺、橫等不同的基本筆畫。母字則有五個筆畫,由一橫兩豎組成。
《嫫母》一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嫫母鹧鸪憶曹剛庵客》這本作品中。馮夢龍在這部小說中運用了這個詞,形容了男主角的繼母對他的疏遠和冷漠。
《嫫母》的繁體字寫作「嬤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存在變化。而《嫫母》一詞的古時候寫法為「嬁母」。這種古老的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
1. 哥哥的嫫母對他并不友善,常常忽視他的需求和感受。
2. 嘉嘉不喜歡和爸爸的嫫母住在一起,覺得她對自己不夠好。
1. 嫫妒:指因羨慕而産生嫉妒之情。
2. 嫫娜:形容女子美麗動人。
繼母、後母
親媽、親生母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