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梅妝的意思、梅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梅妝的解釋

“ 梅花粧 ”的省稱。 前蜀 牛峤 《紅薔薇》詩:“若綴 壽陽公主 額,六宮争肯學梅妝。”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四》:“ 東坡 有小妹,善詞賦,敏慧多辯,其額廣而如凸。 坡 嘗戲之曰:‘蓮步未離香閣外,梅妝先露畫屏前。’”參見“ 梅花粧 ”。


(1).“ 梅花粧 ”的省稱。 唐 李商隱 《對雪》詩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應欲試梅粧。”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可憎的臉兒堪撚塑,梅粧淺淺宜澹注。” 明 陳铎 《梧桐樹·冬日題情》套曲:“學弄梅粧,又恐怕天孫妒,無言半晌空扃戶。”參見“ 梅花粧 ”。

(2).指梅花。 清 陳維崧 《绮羅香·詠海棠》詞:“褪盡梅粧,飄殘杏靨,春事今年恁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梅妝是中國古代女性特有的一種面部妝飾,又稱"梅花妝",其核心特征是以梅花形狀或梅瓣紋樣為裝飾元素。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獻《宋書》:"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宮女競效之,號梅花妝"。唐代段公路在《北戶錄》中記載:"宋武帝壽陽公主梅花妝,今多翦貼,或于額上作杏花",印證了這種妝容的流行程度。

從妝式構成來看,梅妝主要包含兩種形式:一是以金箔、彩紙等材料剪成梅花形狀貼于額間,二是用胭脂直接在面部繪制梅瓣圖案。《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女子在額上貼梅形花钿的妝式"。宋代《太平禦覽》卷九七〇引《雜五行書》詳細描述了制作工藝:"正月初七,取梅花末妝額,能令容華姣好"。

這種妝容在文學作品中具有特殊意象,李商隱《對雪二首》"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應欲試梅妝"的詩句,既體現其季節特征,又暗含高潔品格的象征。明清時期隨着化妝技藝發展,梅妝逐漸演變為包含描眉、點唇等綜合妝飾體系,《奁史·妝台記》載有"晚唐理妝七法,梅妝居其首"的記載。現代《辭海》将其納入傳統民俗文化範疇,指出其承載着古代審美觀念與工藝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梅妝”是“梅花妝”的省稱,指古代女子以梅花形狀裝飾額頭的妝容,兼具美學與文化意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傳說
    相傳始于南朝宋壽陽公主。據記載,公主在含章殿休息時,梅花落在她的額間,形成花瓣狀印記,揮之不去,宮人紛紛效仿,遂成“梅花妝”。這一典故成為曆代文人詠歎的題材,如李商隱詩句“忍寒應欲試梅妝”。

  2. 形式與流行
    梅妝以額間描繪或粘貼梅花形裝飾為特征,材質包括金箔、彩紙等。南北朝時期盛行,唐朝因上官婉兒推廣再度興起。宋代詩詞中亦常見相關描寫,如石孝友“壽杯叢處豔梅妝”。

  3. 文化意涵
    梅妝不僅象征女子容顔之美,還與梅花高潔、堅韌的品格相關聯。其裝飾形式逐漸演變為女性妝容的經典元素,成為古代審美文化的重要符號。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詩詞引用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黎闇室飙然豳風伯兄場務癡物鹑刑大公無私單席導管貂狗相屬帆布床發怔佛經甘藍沽恩軌軌鬼狐涎寒碪橫殺後言桓宮教學樓金剛老兒當謹介金鏡金葉急行軍急于求成廊飡壘培掠治斂甲料敵如神裂繻糲粱慢講苗而不秀秘而不露跷蹀七诰犬台宮認證宂瑣賽社蛇鬼沈阻侍駕水墨畫述修暑晏四壁廂死樣活氣松炬酥松穩約下襯鄉和脅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