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制,裂缯帛為符信,憑以出入關隘。《漢書·終軍傳》:“關吏予 軍 繻。” 顔師古 注:“ 張晏 曰:‘繻,音須。繻,符也。書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 蘇林 曰:‘繻,帛邊也。舊關出入皆以傳。傳煩,因裂繻頭合以為符信也。’ 蘇 説是也。” 明 周祈 《名義考·裂繻封傳》:“ 如淳 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此所謂裂繻也。’今路引乃繻之遺意。”
“裂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裂繻(拼音:liè xū)是漢代的一種通行憑證制度,指将缯帛(絲綢類織物)撕裂成兩半作為符信,用于出入關隘時的身份驗證。使用時需将兩半符信合對,确認無誤後方可通行。
此制度記載于《漢書·終軍傳》,描述了終軍持繻過關後棄繻而去的故事,後衍生出“終軍棄繻”的典故,象征少年立志報國的決心。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書》《說文解字》等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以驗證細節。
裂繻(lì x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裂開、分裂。裂表示破裂、分開的意思,繻是古代的一種帛扇的邊緣裝飾。合在一起,裂繻即指扇邊的裝飾物被分開或破裂。
裂繻的部首是糸(mì)+布(bu),部首糸表示絲綢,布表示裹着絲綢的東西,可以理解為織物。裂繻總共有12個筆畫。
裂繻最早可追溯到《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出自戰國時期的《離騷》一篇:“逞幸于穀梁。菀彼裯裯。”其中的裯裯即為裂繻。《爾雅·釋織》中解釋為布邊繁複次于斷绡,即描繪了一種邊緣裂開的織物裝飾。
裂繻的繁體字為裂繻,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裂繻在古代的書寫方式是以繻字作為基本字,在其上部加點,表示裂開的意思。
1. 她不小心撕裂了扇子上的裂繻。
2. 那幅畫上的裂繻被細心地修複了。
3. 這件古代綢緞的裂繻制作精美。
1. 裂開:指本來連在一起的東西被分開的狀态。
2. 分裂:指本來統一的整體被分成兩部分或多部分。
3. 裂縫:指物體表面由于破裂而産生的細小裂紋。
1. 裂開:分開、破裂。
2. 破碎:碎裂、破裂。
3. 離散:分離、分散。
1. 聯結:連接、團結。
2. 完整:完全、不缺漏。
3. 結實:堅固、不易破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