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花粧 ”的省称。 前蜀 牛峤 《红蔷薇》诗:“若缀 寿阳公主 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东坡 有小妹,善词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 坡 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外,梅妆先露画屏前。’”参见“ 梅花粧 ”。
(1).“ 梅花粧 ”的省称。 唐 李商隐 《对雪》诗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可憎的脸儿堪捻塑,梅粧浅浅宜澹注。” 明 陈铎 《梧桐树·冬日题情》套曲:“学弄梅粧,又恐怕天孙妒,无言半晌空扃户。”参见“ 梅花粧 ”。
(2).指梅花。 清 陈维崧 《绮罗香·咏海棠》词:“褪尽梅粧,飘残杏靨,春事今年恁快。”
“梅妆”是“梅花妆”的省称,指古代女子以梅花形状装饰额头的妆容,兼具美学与文化意蕴。以下是详细解释:
起源与传说
相传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据记载,公主在含章殿休息时,梅花落在她的额间,形成花瓣状印记,挥之不去,宫人纷纷效仿,遂成“梅花妆”。这一典故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题材,如李商隐诗句“忍寒应欲试梅妆”。
形式与流行
梅妆以额间描绘或粘贴梅花形装饰为特征,材质包括金箔、彩纸等。南北朝时期盛行,唐朝因上官婉儿推广再度兴起。宋代诗词中亦常见相关描写,如石孝友“寿杯丛处艳梅妆”。
文化意涵
梅妆不仅象征女子容颜之美,还与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格相关联。其装饰形式逐渐演变为女性妆容的经典元素,成为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符号。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诗词引用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梅妆》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梅花的装饰或修饰。梅妆通常指用梅花的图案、形象或色彩进行装饰的艺术或美容行为。
《梅妆》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并,并包含了8画。
《梅妆》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花文化。在中国,梅花被誉为冬季花的代表,象征着坚韧、傲雪和不屈不挠的品质。梅妆一词则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引申出来的描述梅花装饰、修饰的意思。
《梅妆》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梅妝」。
在古时候,梅妆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我们目前没有找到关于古时候汉字写法的具体资料。一般认为,梅妆古时候的写法应该保持基本的构词意义和外形。
1. 她身着一袭梅妆的汉服,优雅地走在人群中。
2. 这幅画上的梅妆图案极其精美,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组词:梅花、梅香、梅雨、梅子。
近义词:梅花妆。
反义词:无相关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