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援柱的意思、马援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援柱的解释

东汉 马援 征服 交趾 ,立铜柱以为 汉 南边疆界的标志。见《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后因以“马援柱”、“马柱”为典实。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君不见 马援 柱, 孔明 碑,剥落黄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兰史晓沧菽园用晓沧韵》:“祇见螺舟来海外,未容 马 柱表 交 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马援柱”是源自东汉时期的历史典故,具体释义及延伸如下:

词义解析

  1. 词源与历史背景
    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后,在边疆立铜柱作为汉朝领土的界标。这一事件记载于《后汉书·马援传》中,晋代顾微的《广州记》也对此有补充说明。

  2. 象征意义
    铜柱不仅是地理边界的标志,更成为政权权威和领土主权的象征,后世常以“马援柱”或简称“马柱”代指边疆稳固或历史功绩。

  3. 文学化用
    明代诗人莫止在诗句“君不见马援柱,孔明碑”中,用其表达对历史遗迹的追思;清代丘逢甲则以“未容马柱表交南”暗喻时局动荡,显示其文化意涵的延续性。

相关延伸

该词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依托,兼具地理、政治、文化三重属性,是研究古代边疆治理和文学意象的重要案例。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及历代注疏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马援柱》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马援柱》是一个成语,意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不渝的精神。描述了马援将军为了国家和人民,舍弃了个人的利益和生命,全力以赴为国家尽忠职守的故事。

拆分部首和笔画

《马援柱》的拆分为:马(马部)+援(手部)+柱(木部)。

马部的笔画数为3,手部的笔画数为11,木部的笔画数为8。

来源

《马援柱》一词源自《后汉书·马援传》,载述了马援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在东汉末年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事迹。

繁体

《马援柱》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馬援柱」。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柱」字的初稿写法为「豖」字加上「木」字,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例句

他的忠诚精神就如同《马援柱》,永远铭记于人心。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像《马援柱》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组词

马革裹尸、马首是瞻、柱石、援兵

近义词

忠诚、赤诚、效忠、忠心耿耿

反义词

背信弃义、无节操、不忠诚、奸诈

别人正在浏览...

奥美班士保驾别模改样苍惶察警长毫成世沉郁炽腾龡豳蜑舟刀背道坛凋散雕饰地鳖虫反杜林论佛曲改掉高平共用轨道诡屈鹤信怀拥花梁哗闹回采觔力鵕鸟吭臆柯亭笛雷嗔电怒类类帘笼躐升戮力壹心律均履绳莽沆靡倾没乱煞跄逾乔声势啨呤擒贼先擒王全盛桑叶冠善谈少偶身命射雀设主人食不求甘霆激推进相对无言枭族系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