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援柱的意思、马援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援柱的解释

东汉 马援 征服 交趾 ,立铜柱以为 汉 南边疆界的标志。见《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后因以“马援柱”、“马柱”为典实。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君不见 马援 柱, 孔明 碑,剥落黄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兰史晓沧菽园用晓沧韵》:“祇见螺舟来海外,未容 马 柱表 交 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援柱是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的象征性意象,典出东汉名将马援的事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乱后,曾立铜柱作为汉朝南部疆域的界标,并刻铭文“铜柱折,交趾灭”以示威慑。这一典故被后世引申为巩固边防、宣示主权的象征。

从汉语词汇构成分析,“马援”为人名专指,“柱”为实物名词,二者结合后形成具有文化隐喻的固定搭配。其核心含义包含三层:

  1. 疆域标识:象征国家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如《太平御览》引《广州记》载“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
  2. 军事威慑:体现古代将领戍边卫国的决心,《读史方舆纪要》称其“立柱标功,震服百越”;
  3. 文化记忆:成为文学创作中的常见意象,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咏“马柱至今春草绿,越人皆拜伏波祠”。

权威文献中,《汉语大词典》(第12册)收录该词条,释义为“东汉马援立铜柱纪功,后作为标界纪功的典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则标注其地理方位“约在今越南广治省东岸”。现代学术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2007年版)及《岭南文史》期刊2020年刊载的《马援南征与边疆治理考述》。

网络扩展解释

“马援柱”是源自东汉时期的历史典故,具体释义及延伸如下:

词义解析

  1. 词源与历史背景
    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后,在边疆立铜柱作为汉朝领土的界标。这一事件记载于《后汉书·马援传》中,晋代顾微的《广州记》也对此有补充说明。

  2. 象征意义
    铜柱不仅是地理边界的标志,更成为政权权威和领土主权的象征,后世常以“马援柱”或简称“马柱”代指边疆稳固或历史功绩。

  3. 文学化用
    明代诗人莫止在诗句“君不见马援柱,孔明碑”中,用其表达对历史遗迹的追思;清代丘逢甲则以“未容马柱表交南”暗喻时局动荡,显示其文化意涵的延续性。

相关延伸

该词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依托,兼具地理、政治、文化三重属性,是研究古代边疆治理和文学意象的重要案例。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及历代注疏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死晻蔼綳吊考讯闭架不足之处裁书常建敞开逞妙臣孽絺辞绘句雠书脣齿相依促杵紞紞點累抵死丰厚凤翥龙蟠浮明攻燔贯伯冠子过腔胡洞昏朦瀸润佳配家器贾奇急响技业朘削鳞比落篷腼瞢莫桑比克南面官判教乾断奇门侵争雀台睿知洒流尚尔深脉矢志瘦癯水芙蓉讨治腆养拓荒亡考文茵无的放矢诬害匣剑小米面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