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矛矟的意思、矛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矛矟的解释

矛和矟。指简单兵器。 明 唐顺之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甚者搆亡命,挺矛矟,阴贼公鬨於丛苇高浪之间,相杀或数十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矛矟(máo shuò)是古代中国兵器中的一种长柄刺击武器,属于矛类兵器的细分类型,其名称由“矛”与“矟”二字复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军事与文化特征。以下从形制、功能、历史演变及文献记载角度详述:


一、字义解析

  1. 泛指长柄直刃的刺兵,顶端为金属锋刃,柄多为木质。《说文解字》释:“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其核心功能为冲刺穿透,是古代步战与车战的核心武器。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矛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矟(同“槊”)

    特指长柄矛的一种,刃部较普通矛更宽长,柄长可达丈余,主要用于骑兵冲锋。《释名·释兵》载:“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其形制适应马战需求,可刺穿铠甲。

    来源:刘熙《释名·卷七·释兵》(国学大师文献库)。


二、兵器特征与用途


三、历史演变与典籍记载

  1. 汉代至南北朝:

    矟随骑兵战术兴起成为主流武器。《后汉书·董卓传》载吕布“以矛矟刺中郭汜”,可见其实战应用。南北朝时,“丈八蛇矛”等矟类兵器常见于重骑兵。

    来源: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唐代制度化:

    《唐六典》将“矟”列为禁军标准装备,规定“骑兵用矟,步兵用枪”,标志其分类精细化。

    来源:李林甫《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中华书局,1992年)。

  3. 文学意象:

    矛矟在诗词中象征勇武,如杜甫《后出塞》:“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其中“吴钩”泛指兵器,含矟类利器。

    来源: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


四、与相关兵器的区别

兵器 柄长 刃部特点 主要用途
1.5–2米 窄刃,尖锋 步战、车战
2.5–4米 宽刃,带棱/血槽 骑兵冲锋
2–3米 轻刃,灵活 步兵阵列、机动战

文献佐证: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长器解》称:“长枪谓之槊,马步兼用……马上槊尤长。”

来源: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华书局,1996年)。


五、文化影响与考据

“矛矟”一词浓缩古代战争形态的演进,从车战(矛)到骑兵战(矟)的转型,反映了军事技术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其名称在《武经总要》《练兵实纪》等兵书反复出现,成为冷兵器时代的重要符号。

来源: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矛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áo shuò,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2.引申与用法

3.权威补充

“矛矟”既可指具体兵器组合,也可引申为对立冲突的象征。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参考《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掰开揉碎白石飞仙棒槌半天霸业贲然诚恕刀籋道说捣衣石吊打地鵏迭迁东西晋演义读音放効風光纷浊苟安詃惑急电漃漻惊耍金石言祲兆积直极醉涓滴微利钧礼麇载钜阙刊书可气枯寂滥吹撩是生非凌雨漏刃麪环迷鸟木工木披南辕内行厂被甲持兵平地木乾冷铅容羣迷时任嗜玩瞚目书声朗朗送日松竹梅踢脚绊手同功绵外国籍乌杂祥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