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幡節的意思、幡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幡節的解釋

幡旌麾節。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有‘霓裳曲’者,率皆執幡節,被羽服,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幡節是古代儀仗用具的複合詞,由“幡”與“節”二字組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幡”指長幅下垂的旗幟,多用于儀仗或軍事标識;“節”為符節,是古代使者出行時持有的竹制憑證,象征官方授權與職責。二者結合後,“幡節”特指官員、使臣出行時彰顯身份與使命的儀仗組合,常見于外交、祭祀等莊重場合。

從曆史演變看,唐代文獻《通典》記載,幡節在車駕儀仗中與幢、戟并列,體現等級制度。宋代《事物紀原》進一步說明,幡節形制隨官職高低變化,如節度使所用幡節綴有五色絲帶,而低級官吏僅用素色布帛。文學作品中,李賀《榮華樂》以“金蟾吐牙護幡節”形容其華貴,印證其文化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幡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綜合權威資料可作如下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構成

    • 幡:指長條形旗幟,常用竹竿挑起垂直懸挂()。
    • 節:此處指儀仗用的符節或禮器,象征禮儀規範()。
      合稱“幡節”,即幡旌麾節,代指古代儀仗隊列中的旗幟與符節。
  2. 曆史用例
    據唐代文獻《唐語林·補遺三》記載,宮廷表演《霓裳曲》時,舞者“執幡節,被羽服”,形容儀仗華美、舞姿飄逸的場景()。


二、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部分資料将“幡節”解釋為“旗幟挂滿節日場景”,用以形容張燈結彩的節慶氛圍()。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人對字面的引申聯想,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三、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唐語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之好敗于垂成徧舞補置彩燕長槊崇城抽風挫辱反己封壇憤勇富商巨賈高軒過宮奏刮土兒孤雌寡鶴畫地而趨還禮花蹄惠贶虎口餘生昏曙嘉應舊司苦味莨菪樂苑連宅列蹷吏議陋拙鸾路溟渤墨衰绖目擊者凝停暖塵飄蓬斷梗疲馑品齊陴塢僻左撲碌全能婘婘熱水器十八獄詩征驷之過蠙天鵝絨甜露鐵骨提齁聽覺違遶悟寂夏候鳥詳談香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