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旄牛和麈。麈為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文選·左思<蜀都賦>》:“屠麖麋,翦旄麈。” 劉逵 注:“皆獵之所得也。麖麋體大,故屠之;旄麈有尾,故翦之。”
“旄麈”是一個由“旄”和“麈”組成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字詞拆分
組合含義
兩字連用泛指旄牛和麈這兩種動物,可能用于描述古代與祭祀、禮儀相關的場景或器物材質來源。例如,旄牛的尾毛可用于制作旌旗,麈尾則作為文人雅士的持物或除塵工具。
相關背景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化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若需具體例句或引申用法,可進一步查閱古籍文獻或權威辭書補充。
旄麈(máo zh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古代和尚的法器,一種信仰和祈福的道具。
旄麈的拆分部首是玄,總共有17個筆畫。
旄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傳統。它是一種供奉佛像的工具,用于表達虔誠和祈福的心意。
旄麈的繁體字為「旄麈」,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旄麈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漢字可以有不同的書寫形式。
1. 他手握着旄麈,莊嚴地宣讀經文。
2. 她親手制作了一把精美的旄麈,獻給寺廟作為供奉品。
旄麈并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詞語,多用于佛教相關的文化和宗教場合。
旄麈的近義詞可以是「經幡」、「法器」等,它們也是用于佛教儀式和信仰活動中的道具。
旄麈的反義詞可能是「俗物」、「世俗」等,因為旄麈通常被用于宗教儀式和靈修活動,與世俗生活有所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