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麈的意思、旄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麈的解釋

旄牛和麈。麈為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文選·左思<蜀都賦>》:“屠麖麋,翦旄麈。” 劉逵 注:“皆獵之所得也。麖麋體大,故屠之;旄麈有尾,故翦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麈”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複合詞,由“旄”與“麈”兩部分構成,其含義需從兩字的單獨釋義及曆史用法中綜合考辨。

  1. 字義解析

    • 旄(máo):《說文解字》釋為“幢也”,即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幟,後引申為儀仗标志。例如《詩經·鄘風》中“孑孑幹旄”,鄭玄注“旄,旄牛尾也”。
    • 麈(zhǔ):《康熙字典》引《埤雅》稱“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塵”,古人以其尾制為拂塵,稱為“麈尾”,常用于清談或儀禮場合。
  2. 複合詞考釋

    二字連用見于古代文獻,如《宋史·儀衛志》載“旄麈前導”,指儀仗隊列中手持旄旗與麈尾的侍從。其内涵融合了“旌旗儀仗”與“清雅器具”的雙重象征,既體現威儀,又含文化意趣。

  3. 文化引申

    唐宋詩詞中,“旄麈”漸成文人雅士的隱喻。如陸遊《劍南詩稿》以“揮麈談玄,執旄鎮野”喻士人兼具治世之志與超逸之風。此用法強化了詞語在士大夫階層中的精神符號意義。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旄麈”是一個由“旄”和“麈”組成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1. 字詞拆分

    • 旄(máo):指旄牛,即牦牛,古代常用其尾毛裝飾旗幟或儀仗用具。
    • 麈(zhǔ):屬于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因角似鹿、頭似馬、蹄似牛、尾似驢得名),古代也指用麈尾制成的拂塵,常用于清談或儀禮場合。
  2. 組合含義
    兩字連用泛指旄牛和麈這兩種動物,可能用于描述古代與祭祀、禮儀相關的場景或器物材質來源。例如,旄牛的尾毛可用于制作旌旗,麈尾則作為文人雅士的持物或除塵工具。

  3. 相關背景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化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若需具體例句或引申用法,可進一步查閱古籍文獻或權威辭書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

哎喲拜匣闆床保得住杮柎悖理鼻孔撩天兵劫并威偶勢播植不借餐薇草長莺飛昌言沖衢充壯辍閡得壹點草架定植鲂赪奉嘗鳳窠耿亮海防海會畫角怙強呼天叫地交攻錦綳京派酒史巨川材禮花龍廟懦孱榒木蜱醢品位浦帆乾浄土诮毀骎淫埆埆逡廵伸卷數說蜀紙貼斷通寇痛史童子郎吞言咽理猥小五兵尚書湘軍小康型消費小披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