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量刑失當而輕判者,加重處罰或罰款以結案。《元典章·刑部七·強6*奸》:“以此本部議得類 徐保 所招姦訖五歲女 張鳳哥 罪犯,例合處死,卻為照例斷事官 幹脫兒赤 斷訖 陳賽哥 ,又 王解愁 強姦 李道道 貼斷例,合将類 徐保 貼斷四十下。”《明律·刑律十一·斷獄下》:“凡赦前處斷刑名罪有不當,若處輕為重者,當改正從輕;處重為輕,其常赦所不免者,依律貼斷。若官吏故出入者,雖會赦,并不原宥。”《六部成語注解·刑部·貼斷》:“貼斷:斷以幫貼,賠償完案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貼斷漢語 快速查詢。
“貼斷”是一個古代司法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貼斷指對量刑不當(尤其是輕判)的案件,通過加重處罰或追加罰款的方式結案,以修正司法判決的偏差。
適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實踐中,當發現原有判決過輕時,通過補充刑罰或經濟懲罰(如罰款)來平衡量刑失當的問題。例如《元典章》提到“處死”改判為“貼斷四十下”,即通過體罰替代死刑的輕判修正。
操作方式
曆史依據
主要見于元代和明代法典,如《明律·刑律》明确規定對赦前判決不當的案件需“改正從輕”或追加處罰。
“貼斷”的“貼”可能包含“補充、追加”之意,而“斷”指判決,整體強調對原判的修正。需注意不同文獻對經濟賠償的提及存在差異,建議優先參考《元典章》《明律》等權威法典的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元典章·刑部七》或《明律》相關條目。
《貼斷》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描述物體被撕裂、斷裂,失去原有的連結或完整狀态。
《貼斷》的部首是《貝》(貝殼),其筆畫數為11畫。
《貼斷》一詞是由貼和斷兩個漢字組成。貼表示附着、粘貼,斷表示中斷、斷裂。
《貼斷》的繁體字為「貼斷」。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而《貼斷》也有相應的古字寫法。然而,由于篇幅限制,在此無法一一列舉。
1. 她沒有小心,不小心把圖紙撕貼斷了。
2. 那根鐵鍊已經斷得粘貼不住了。
貼和斷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多個詞語,例如:貼心、貼紙、斷裂、斷電等。
與《貼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折斷、斷裂、撕裂等。
與《貼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連接、完整、連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