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麻經漚後剝下的皮。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小兒瘡痘》:“後得老醫一方……以羊子肝破開,入藥在内,麻皮縛定,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凡旬餘而愈。”《說嶽全傳》第六6*四回:“ 萬 ( 萬俟卨 )、 羅 ( 羅汝楫 )二賊看了大怒,喝教左右将 嶽爺 衣服去了,把魚膠敷上一層,将麻皮搭上……把麻皮一扯,連皮帶肉去了一塊。 嶽爺 大叫一聲:‘痛殺我也!’”
(2).稱出天花或水痘後在臉上留下瘢痕的人。參見“ 麻子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麻皮漢語 快速查詢。
“麻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植物纖維材料
指麻類植物(如大麻)經漚制後剝下的莖皮纖維,質地粗糙,常用于制作繩索、紡織品等。例如《齊東野語》記載用麻皮固定藥材進行煎煮。
瘢痕代稱
形容因天花、水痘等疾病痊愈後在面部留下的永久性瘢痕,即俗稱的“麻子”。例如《綱目》提到“麻子”與此相關。
形容粗糙簡陋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人或事物質量低劣、不精緻,如“麻皮家具”指做工粗糙的家具。
中醫藥用
在中藥領域,麻皮具有去瘀、利水的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熱淋脹痛。用法包括煎服或研末外敷,《本草彙言》記載其入藥經絡為手陽明、足太陰經。
含義類型 | 使用場景示例 |
---|---|
材料/瘢痕 | 手工藝描述、曆史文獻 |
比喻粗糙 | 口語化批評(如“做工像麻皮”) |
中藥 | 中醫方劑、跌打損傷治療 |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藥方參考,可查閱《綱目》《齊東野語》等古籍。
麻皮是一個常見的口語俚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糟糕、不靠譜、低劣等負面狀态。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态度或某個事物的質量,具有一定的貶義。
麻皮的拆分部首為"麻"和"皮",其中"麻"的拆分部首為"禾","皮"的拆分部首為"白"。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麻的總筆畫數為11,皮的總筆畫數為5。
麻皮一詞起源于民間口語,具體的來源并無确切記錄。據推測,這個詞可能與麻布和皮革等與質量低劣、廉價有關的産品有關。
麻皮的繁體形式為「麻皮」,與簡體形式相同。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寫作「麻皮」的形式并無差異,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他真是個麻皮,從來都不守信用。
2. 這個産品質量太麻皮了,不值得購買。
3. 别再找他幫忙了,他就是個麻皮,靠不住。
1. 麻煩:指事情複雜、困擾人的情況。
2. 麻木:指感覺遲鈍、對外界刺激反應較緩慢。
3. 麻痹:指身體局部或整體失去感覺、反應遲鈍。
1. 差勁:指品質低劣、不良。
2. 不靠譜:指不可靠、不能信賴。
3. 糟糕:指狀況不好、出現問題。
1. 靠譜:指可靠、值得信賴。
2. 好貨:指品質好、優質的産品。
3. 優秀:指卓越、出色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