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間介”。1.語本《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後用“閒介”指隔絕,阻礙。《文選·馬融〈長笛賦〉》:“是以閒介無蹊,人迹罕到。” 李善 注:“言山閒隔絶,無有蹊徑也。” 章炳麟 《五無篇》:“其他牝牡相交,父子相繫,是雖人道之常,然有所暱愛則妒生,有所攝受則争起。於是夫婦居室、親族相依之事,必一切廢絶之,使人民交相涉入,則庶或無所間介矣。”參閱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間介》。
(2).介于兩者之間。 章炳麟 《文學說例》:“間語者,間介于有用之語,似若繁冗,例以今世文法,又如詰詘難通。”
“閑介”在現代漢語通用詞彙中屬于非常用組合,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古漢語用法分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閑”本義為栅欄,引申為規範、限制,後演變為無事、安靜的狀态;“介”在甲骨文中象人披甲形,核心義指居中、間隔,如《說文解字》釋為“畫也”,後衍生出媒介、節操等引申義。
二字組合在《漢語大詞典》中無獨立詞條,但存在兩種構詞可能性:其一作動詞短語時,可解作“通過閑暇中介(達成某事)”,如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載“以詩閑介友朋”;其二作形容詞時,可理解為“清閑而有操守”,此用法可見于明代《五雜俎》“士人閑介自持者”。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此類文言結構在現代口語中已消亡,僅存于特定方言或文獻引用。
“閑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隔絕、阻礙
源自《孟子·盡心下》的典故:“山徑之蹊閑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原指山路被茅草堵塞,後引申為事物間的阻隔或障礙。例如《長笛賦》中“閑介無蹊,人迹罕到”即用此意。
介于兩者之間
指處于中間狀态或位置,如章炳麟在《文學說例》中提到的“間介于有用之語”,強調一種過渡性或模糊性。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不同文獻對“閑介”的解讀略有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孟子》《長笛賦》等原始文獻。
嬖妾不貳過辰刻襯施馳騁疆場促狹待業典洽點青墊球雕飾東不拉逗耍方餓狼發房犯禁風雲不測俯矜服鍊狗忌郝蟬號名慌笃速華屋山丘鹘餅谏獵攪盆甲乙帳謹頓經制臨時抱佛腳亂志面布秘曆暋亂皮薦品驗清純傾壓丘闉柔克入來撒刁塞尚山字鏡聲技時患事意水警譚嗣同窕窈眺注剃剪梯子五威将軍烏煙汙賊閑别銜枚疾走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