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敝邑的意思、敝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敝邑的解释

[my country] 对本国的谦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详细解释

(1).谦辞。称自己的国家。《礼记·檀弓下》:“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大王之威行於 山 东,敝邑恐惧。” 胡三省 注:“ 春秋 以来,列国交聘,行人率自称其国曰敝邑。”

(2).犹言偏僻的地方。《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覿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吕延济 注:“ 蜀 但知习其敝小都邑,不见上国,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敝,一本作“ 弊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敝邑”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谦辞,由“敝”和“邑”组合构成。

  1. 词义解析:

    • “敝”本义为“破旧”,引申为对自己或己方的谦称,如“敝国”“敝处”;“邑”指城邑、封地,代指国家或地区。二者结合后,“敝邑”表示对自己所属国家、城邑的谦称,常见于外交辞令或书信往来。
    • 《汉语大词典》指出,“敝邑”在先秦文献中已广泛使用,例如《左传·襄公八年》载:“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意为“我国民众不敢安居”。
  2. 用法与语境:

    • 古代诸侯国交往时,国君或使臣常用“敝邑”自指本国,以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战国策·齐策》中“敝邑有宝璧二双”即指“我国有珍贵的玉璧”。
    • 现代语境中,“敝邑”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题材作品,保留古典韵味。
  3. 历史演变:

    • 汉代以后,“敝邑”逐渐被“敝国”“敝处”等替代,但仍存于仿古文体中。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邑”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其谦称形式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敝邑”是古代汉语中的谦辞,主要用于外交或正式场合中谦称自己的国家或属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敝邑”由“敝”(破旧、谦称)和“邑”(城邑、国家)组成,字面意为“破旧的小城”,引申为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即用“敝邑”代指本国。

  2. 出处与文献用例

    • 该词多见于先秦典籍,如《左传》《礼记》等。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此处“敝邑”是郑国使者对自身国家的谦称。
    • 《吴都赋》中“习其敝邑”则指“偏僻之地”,但此用法较少见。
  3. 用法特点

    • 外交辞令:古代诸侯国交往时,使者常用“敝邑”表示自谦,体现礼节。
    • 与“上国”对应:如《吴都赋》提到“敝邑”与“上邦”对比,强调地域或地位的差异。
  4. 相关字词

    • 类似谦称还有“敝国”“下邑”等。
    • “邑”在古汉语中既可指都城(如《尔雅》“邑外谓之郊”),也可泛指封地。

总结来看,“敝邑”的核心含义是自谦之称,需结合语境区分指代国家还是地域。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左传》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页窗搬庄北落悲雨跛鼈逋堕不巧采衞房从腹载五车谷谷果下马寒荷镐池何水部淮北家儅降玺奬训简捷僭冒检讨脚膀街子静言令色极亲纠弹九等瘠狭开门揖盗岿然独存来禽青李老鱼跳波凌竞棉花嘴庙门木罂缶内寇辟匿器彩切峻轻輭袪裼日光灯扫地以尽僧英胜国申警审说霜塘松乔迁景陶朱公阗塞往志诬扳舞弄闲隔消化道小李将军写字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