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日曆的意思、日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日曆的解釋

[calendar] 按照一年的時間以每天一頁表示;對每月的每天确定星期幾;經常還給出重要的天文資料;有時注明節日、假日以及與特定日有關的其他事件的冊子

詳細解釋

(1).曆書之類。 漢 王充 《論衡·譏日》:“以子日沐,誰使可愛?卯日沐,誰使凝白者?夫如是,沐之日無吉兇,為沐立日曆者,不可用也。”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挂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魯迅 《彷徨·弟兄》:“挂着的日曆上,寫着兩個漆黑的隸書:廿七。”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六:“這一天不是熱天,照日曆上算,恰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将到盡頭,然而這一天又不怎樣冷。”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新唐書·蔣偕傳》:“三世踵脩國史,世稱良筆,鹹雲‘ 蔣氏 日曆’,天下多藏焉。”《宋史·職官志四》:“﹝祕書省﹞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曆。”《明史·文苑傳一·徐一夔》:“ 元和 中, 韋執誼 又奏撰日曆。日曆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猶有《春秋》遺意……他時會要之修取於此,實録之修取於此,百年之後紀、志、列傳取於此。”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

(4).猶日記。《明史·儒林傳一·黃淳耀》:“後為日曆,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凡語言得失,念慮純雜,無不備識,用自省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日曆"是記錄時間系統的實用工具與文化遺産,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一、基礎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解釋為"按年月日順序排列,标明節氣、紀念日等内容的冊子",本質是時間計量工具與生活指南的結合體。該定義包含三大要素:時間序列性、節氣标注功能、實體載體形式。

二、結構特征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傳統日曆包含陰陽曆對照系統,具體呈現為:

  1. 日期網格:縱向分旬(上/中/下旬),橫向分周(星期制度)
  2. 節氣标注: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
  3. 宜忌說明:源自《協紀辨方書》的擇吉體系

三、社會功能 《辭海》(第七版)指出其具備雙重功能維度: • 工具性:農業生産周期參照(如《齊民要術》耕作時序) • 文化性:傳統節日載體(春節/端午/中秋日期标識)

四、文化象征 中國民俗學會編纂的《中華民俗文化大觀》強調其文化内涵:

  1. 時間哲學: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2. 記憶載體:皇家頒曆制度延續兩千餘年
  3. 藝術形式:清代《月份牌》開創商業美術先河

五、現代演變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中心《當代漢語流通語料庫》顯示,數字化時代産生新型态: • 電子日曆:與智能設備同步(涵蓋時區自動轉換) • 雲日曆:支持多人協同(會議預約/提醒功能) • 區塊鍊日曆:NFT數字藏品形式的文化保存

網絡擴展解釋

“日曆”是記錄和劃分時間的系統性工具,用于标記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幫助人類安排生活、節日、農業活動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日曆通過固定周期(如地球公轉、月相變化)将時間劃分為可重複的單元。現代公曆以太陽年為基礎,一年約365.24天,通過閏年(每4年加1天)調整誤差。


二、曆史演變

  1. 古代曆法

    • 古埃及:最早使用太陽曆,一年12個月,每月30天,年末加5天節日。
    • 中國農曆:結合太陽與月亮的運行(陰陽合曆),含24節氣指導農耕。
    • 瑪雅曆:包含260天的“卓爾金曆”與365天的“太陽曆”并行。
  2. 公曆起源
    現行公曆(格裡高利曆)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1582年推行,修正了儒略曆的誤差,被全球廣泛采用。


三、主要類型

類型 依據 特點 使用範圍
陽曆 太陽運行 年長365/366天,月份固定 國際通用公曆
陰曆 月相變化 每月29-30天,年長約354天 伊斯蘭曆
陰陽合曆 日、月結合 含閏月調和季節 中國農曆、猶太曆

四、現代應用


五、趣味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曆法細節,可提供具體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元保結殡埋閉鉗鼻屎汊河柴桌裳服瀍河椿萱打酒坐電子流鼎重東坡肉發達泛泆法雲幹乞告訟公式化過瞞故歲邯鄲郭公好吹牛假門假事甲紮境地勁健金麥基準距趯赉贈酹觞梁甫吟領域臨曆毛厠密和謬品木辂内陸湖内容空洞牛哀盤費撇開前喆祈雨掃除機石鹽木送窮鬼田畈調瑟眮眮頭上安頭圖謀窩心氣五衆想着憲廑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