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山名。在 甘肅省 渭源縣 西。《書·禹貢》:“導 渭 自 鳥鼠同穴 。” 孔 傳:“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名山曰 鳥鼠 , 渭水 出焉。”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鳥鼠同穴》:“‘導 渭 自 鳥鼠同穴 。’ 孔 傳謂‘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而處。’ 蔡氏 以為怪誕不取。按《甘肅志》:‘ 涼州 之地有兀兒鼠者,形狀似鼠,尾若贅疣。有鳥曰本周兒者,形似雀,色灰白,常與兀兒鼠同穴而處。所謂鳥鼠同穴也。’ 涼州 唐 屬 隴右道 ,然則 孔 説非誕。”
“鳥鼠同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兩個層面來理解:
字面意思: 指鳥類和老鼠共同栖息在同一個洞穴裡。這描述的是一種自然界中罕見的共栖現象,即不同種類、甚至存在捕食關系的動物(鳥與鼠通常并非天敵,但習性差異大)因特殊環境(如荒涼、缺乏合適栖息地)而被迫或偶然地共享同一處穴居空間。這種現象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來指代特定地點(如鳥鼠山)的奇特生态。
引申義/比喻義: 這是該成語更常用的含義。它用來比喻:
出處與權威解釋:
該成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尚書·禹貢》: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沣,又東會于泾,又東過漆沮,入于河。” (記載大禹治水時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
這裡的“鳥鼠同穴”最初是指一座山的名稱,即鳥鼠山(位于今甘肅省渭源縣)。古人觀察到這座山上有鳥與鼠共處一穴的奇特現象,故以此命名。後世便用“鳥鼠同穴”來代指這種自然現象,并逐漸引申出比喻意義。
權威漢語詞典的解釋如下: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鳥鼠同穴】 1. 山名。在今甘肅省渭源縣西。 2. 鳥與鼠同穴而居。比喻不同類的人或事物聚集一處。 (釋義明确指出其作為山名和比喻義的雙重含義)
《辭源》(商務印書館):
【鳥鼠同穴】山名。一名鳥鼠山。……相傳此山有鳥鼠同穴而居,故名。見《書·禹貢》。後亦用以比喻不同類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 (同樣強調其地理名稱來源及引申的比喻義)
“鳥鼠同穴”源于《尚書·禹貢》所記載的山名,該山因有鳥類與鼠類共處一穴的自然現象而得名。作為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品類不同、性質各異的人或事物混雜、共處一處,常帶有不協調或混亂的意味。
“鳥鼠同穴”一詞可從地理名稱和成語兩個層面理解,具體如下:
地理位置與特征
鳥鼠山(又稱“鳥鼠同穴”)位于甘肅省渭源縣西,是渭河的發源地。其山勢險峻,植被茂盛,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并存,曆史可追溯至《尚書·禹貢》記載的“導渭自鳥鼠同穴”。
名稱由來
據古籍記載,該山因存在“鳥鼠共居”現象得名。提到,山中有一種黃色羽毛的鳥(類似燕子)和短尾鼠(類似家鼠),二者在洞穴中和平共處——鳥居穴外,鼠居穴内,形成獨特的生态現象。孔安國在《尚書傳》中描述:“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後世雖認為此說存疑,但名稱沿用至今。
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不同物種共同栖息,後引申為不同立場、身份或利益的人因特殊原因暫時合作。例如《甘肅志》記載的涼州“兀兒鼠”與“本周兒”鳥共居一穴的現象,常被用作此類比喻。
文化背景
該詞體現了古代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想象,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其典故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如唐代岑參詩句提及“鳥鼠山西洮水雲”。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山的旅遊或地質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和(詞語解析),獲取更詳細的自然與人文資料。
巴盧巴人卑末表旌淲沱材難茶會出殡垂及遞加東一筢子西一掃帚杜牧蠹書客度無極犯愁反情發興負绐绋讴福威膏乳革情溝封汗洽股栗鴻泥活性區鞬镳譏罵急頭賴臉空生骊火理生李氏千頭奴賣豬仔罵題勉厲苗裔蜺裳盤虵霹靂楔屏風誤點謙套籤筒青姑芹館日月如流柔術蜃器身塔十二闌幹失歡熟事隨人俯仰素飧同夥同音吐綻五彩缤紛污真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