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魂魄都飛散了。比喻驚恐萬狀,吓得六神無主
吓得龐統魂飛魄散。——《三國演義》
(1).形容驚恐萬狀。《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滿船人都吓得魂飛魄散,那個再敢挺敵。一個個跪倒船艙,連聲饒命。”《老殘遊記》第八回:“這幾個人早已吓得魂飛魄散了。” 向春 《煤城怒火》第六章:“ 白潤 在省城得了他遠房堂叔給他的報喪信,吓得魂飛魄散,病了一場,差點跟 白吉 一塊去閻王殿上報到。”
(2).形容受外界刺激、誘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元 高文秀 《啄木兒》套曲:“平白地将人勾引,魂飛魄散,使我戰兢兢,覓盡天涯不見形。”《金6*瓶6*梅詞話》第二回:“口兒常噴出異香蘭麝,櫻桃初笑臉生花,人見了魂飛魄散,賣弄殺偏俏的寃家。” 陳建功 《丹鳳眼》:“要是在 北京 城裡,準能把姑娘們迷得魂飛魄散呢!”
(3).形容人臨死時神志昏迷、人事不省。《西遊記》第四一回:“可憐氣塞胸膛喉舌冷,魂飛魄散喪殘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魂飛魄散漢語 快速查詢。
魂飛魄散(hún fēi pò sàn)是漢語中形容極度驚恐或震驚的成語,字面指魂魄脫離軀體消散,現多用于描述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時精神崩潰的狀态。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明代通俗文學作品,《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載:“哪吒力大無窮,把李靖殺的魂飛魄散”,生動刻畫了人物面臨生死危機時的驚駭反應。
從構詞角度分析,“魂”與“魄”在古代漢語中分别指代靈魂的不同形态。《說文解字》将“魂”釋為“陽氣也”,代表人的精神主體;“魄”則被注為“陰神也”,與形體活動相關。《黃帝内經·靈樞》記載:“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說明二者共同構成生命體征。成語通過“飛”“散”兩個動态動詞,強化了精神意識瞬間崩解的狀态。
現代使用該詞多含文學色彩。如茅盾《子夜》中描寫金融市場動蕩時,用“交易所裡衆人魂飛魄散”凸顯群體恐慌。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其程度副詞搭配呈現多樣化,既可用“吓得魂飛魄散”強化驚恐效果,也可作“驚得魂飛魄散”表現突發性刺激。
近義詞“魂不附體”側重描述失神狀态,“肝膽俱裂”強調生理反應,而“魂飛魄散”更突出精神意識層面的潰散。反義詞“泰然自若”則構成鮮明對比,突顯心理素質差異。《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入心理活動類熟語,标注為貶義用法。
“魂飛魄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ún fēi pò sà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因極度驚恐而失去神智,甚至達到瀕臨崩潰或死亡的境地。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左傳》《紅樓夢》等古籍或現代詞典。
白須公白濁抱影報主陂畜貶勵草鞋費赤繩道宣動力機陡險端慤恩恩愛愛飛旋蜂螫高利共遞寒影核糖核酸候驿畫杖狐蠱诙奇绛蠟江右齎糧藉寇驚愚駭俗九重泉懇謝口惛曠居跨蹑硱磳爛碎靈聖樓橦漫無止境緬訴姆訓陪席片言折獄坯璞蒲衣七腳八手起攢鵲橋然諾熱狂審覈螫乳時政記順孝題捐畏欽兀者相仿相效斜景瀉淚葉心細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