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的價格。《戰國策·燕策二》:“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伯樂 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豆棚閑話·朝奉郎揮金倡霸》:“在下是個馬販子,販子五十匹馬來,馬價都是百金一匹的。”《六部成語注解·兵部》:“馬價:凡官營發給兵丁馬匹,其馬皆估定價值,若有走失,該兵賠償。”
(2).見“ 馬價銀子 ”。
(3).雇用馬匹的價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打算要騎馬,誰知這裡馬價很貴,隻有騎驢的便宜,我便雇了一頭驢。”
“馬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馬價的字面意思指馬匹的價格,常見于古代文獻和交易場景。例如《戰國策·燕策二》記載,伯樂相馬後“馬價十倍”的典故,說明權威人士的認可直接影響商品價值。
明代“馬價銀子”政策
明朝初期規定各地蓄養馬匹以備戰需,後因南方不産馬,改為征收銀兩代替,稱為“馬價銀子”,存儲于太仆寺常盈庫。這一政策反映了古代賦稅制度的靈活性。
軍事賠償制度
據《六部成語注解·兵部》記載,官方發放給兵丁的馬匹需估定價值,若丢失則由士兵賠償,稱為“馬價”。
“馬價”也被比喻為物品的價值,強調事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價格波動或實際價值。例如現代商業中,類似“名人效應”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可類比“馬價”的典故。
“馬價”不僅是古代經濟活動的記錄,還延伸出政策術語和比喻意義,體現了語言與曆史文化的深度關聯。
馬價(mǎ jià)是指馬匹的價格或價值。在農業社會中,馬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勞動力和交通工具,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馬價常被用來表示馬匹的價格。
馬價的部首為馬(mǎ),馬的筆畫數為3。
馬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社會,當時馬匹作為勞動力和交通工具的重要存在,其價值也無法忽視。因此,人們開始用馬價來表示馬匹的價格。
馬價的繁體字為馬價。
在古代,馬價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馬價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馬價”。
1. 他出售了一匹優秀的賽馬,以高價取得了不錯的馬價。
2. 這匹馬由于品種優良,所以馬價非常昂貴。
馬關、馬車、馬匹、價值、價格
馬值、馬的價錢
馬賤、馬不值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