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鷄 ”。一種形體大的雞。主要産于我國西北地區。《明一統志·文縣·土産》:“馬鷄,觜腳紅,羽毛青緑。” 徐珂 《清稗類鈔·動物·馬雞》:“馬雞出 秦州 ,大倍於常雞,形如馬,徧體蒼翠,耳毛植豎,面足赤若塗朱。”《人民日報》1959.4.20:“ 長江 上遊的廣闊原野上,盛産鹿、麝、馬雞、獐等等珍禽益獸。”
“馬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馬雞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雞類,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其名稱可能與外形特征相關,如《清稗類鈔》描述其“形如馬,遍體蒼翠,耳毛植豎,面足赤若塗朱”。
2. 特征描述
3. 曆史與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明代《明一統志》,記載其産自文縣(今甘肅隴南),清代徐珂的《清稗類鈔》進一步描述了其形态。現代《人民日報》1959年的報道也提及長江上遊地區有馬雞分布。
4. 現代應用與保護
作為中國特有鳥類,馬雞(如藍馬雞、褐馬雞)現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部分品種因生态價值成為自然保護區的重點關注對象。
總結
“馬雞”一詞既指代特定的野生雞類,也承載了古籍文獻中的生物記錄。若需更詳細的動物分類或保護現狀,建議參考權威生物學資料。
《馬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馬和雞的混合形象,即指外形像雞的馬。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馬的走路姿态或者外貌特點。
《馬雞》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馬(馬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馬雞》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中。在小說中,有一隻馬形如雞,走起路來姿勢又奇特,因此被稱為“馬雞”。這個形象描寫形象生動、富有幽默感,因此這個詞彙逐漸流行起來。
《馬雞》的繁體字為「馬雞」。
在古代,馬雞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多種變體。例如,它可以寫作「馬鷄」或「馬鷄」等,但是這些變體的使用較少。
馬雞形容馬的走路姿态時,可以組織成下面的例句:
1. 看那匹馬,走起路來像隻馬雞一樣,姿态滑稽有趣。
2. 這匹賽馬的外貌真奇特,真不愧為馬雞之王。
3. 我看見馬雞似的馬跑過來,吓得我趕緊躲到一旁。
與《馬雞》相關的組詞有:
1. 馬蹄:指馬的腳蹄。
2. 雞翅:指雞的翅膀。
3. 馬背:指馬的背部。
與《馬雞》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馬鴨:指外形像鴨子的馬。
2. 馬鳴:形容馬的聲音。
3. 馬蹄聲:指馬蹄的聲音。
與《馬雞》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雞馬不同:形容馬和雞完全不同。
2. 馬不鳴:形容馬不發出聲音。
3. 雞勿晨:形容雞不會在清晨鳴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