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怨的意思、斂怨的詳細解釋
斂怨的解釋
《詩·大雅·蕩》:“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 鄭玄 箋:“斂羣不逞作怨之人,謂之有德而任用之。”後以“斂怨”指招惹怨恨。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不得賒取抑配,因茲斂怨擾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輸官,或人方在路,未及興役,尋已罷修,虛費民財,為國斂怨。”
詞語分解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
- 怨的解釋 怨 à 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敵。怨府(大家怨恨的對象)。怨聲載道。 不滿意,責備:埋(俷 )怨。抱怨。怨言。任勞任怨。 恩德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斂怨
釋義:指積聚怨恨,招緻衆怒。多形容統治者或當權者因暴政、苛斂而引發民憤。
詳細解析
-
字義分解
-
古文獻例證
- 《詩經·大雅·蕩》:“斂怨以為德。”
(意為:将招緻的怨恨當作德行,諷刺統治者昏聩。)
- 唐代陸贽《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掃求利之弊,絕賄道之開,示人以無私,斂怨而何有?”
(強調廢止斂財之舉以平息民憤。)
-
引申用法
後泛指任何因貪婪、壓迫引發集體不滿的行為,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批判“聚斂之臣”緻“四海困窮”。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 《詩經》《日知錄》等原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斂怨”一詞的含義存在古今差異,需結合語境理解:
-
現代常用義(源于查字典的解釋):
- 字面解析:“斂”指收斂、控制;“怨”即怨恨、抱怨。
- 基本含義:指收斂自身的怨恨情緒,停止對外抱怨,強調自我情緒管理。
-
古典文獻義(源自《詩經·大雅·蕩》及鄭玄注疏):
- 原始出處:《詩經》中“斂怨以為德”一句,鄭玄注解為“聚集招怨之人并任用”,暗含統治者因不當行為招緻民怨。
- 引申含義:指因政策或行為失當而招惹他人怨恨,如唐代陸贽提及“斂怨擾民”,《宋史》中批評橫征暴斂“為國斂怨”。
辨析:
- 現代語境下多采用“收斂怨恨”的主動調節義,適用于個人修養層面。
- 古代文獻中則多指向被動招怨,常用于批判政治或社會行為。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偏向。
别人正在浏覽...
安燕白臉鞁鞍閉合自責不送氣不下償贖從姑促狹鬼弟兄董事會峨嵋犯奸分佃蜂簇貫頭滾蛋橫河劃子紅杏尚書化澤洊疊囏劬勦浄疾快警宵決責開門見山可見度燎漿陵邑隸仆立石起柳溜骨髓豅谼銮殿陸死骨爐竈木賜黏帶平看前無古人前引青龍旗窮鲠啓證宂煩三柳上爬饍羞審人世廟釋冤順俟思短娀妃尉安無疑鮮甜骁黠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