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怨的意思、斂怨的詳細解釋
斂怨的解釋
《詩·大雅·蕩》:“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 鄭玄 箋:“斂羣不逞作怨之人,謂之有德而任用之。”後以“斂怨”指招惹怨恨。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不得賒取抑配,因茲斂怨擾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輸官,或人方在路,未及興役,尋已罷修,虛費民財,為國斂怨。”
詞語分解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
- 怨的解釋 怨 à 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敵。怨府(大家怨恨的對象)。怨聲載道。 不滿意,責備:埋(俷 )怨。抱怨。怨言。任勞任怨。 恩德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斂怨”一詞的含義存在古今差異,需結合語境理解:
-
現代常用義(源于查字典的解釋):
- 字面解析:“斂”指收斂、控制;“怨”即怨恨、抱怨。
- 基本含義:指收斂自身的怨恨情緒,停止對外抱怨,強調自我情緒管理。
-
古典文獻義(源自《詩經·大雅·蕩》及鄭玄注疏):
- 原始出處:《詩經》中“斂怨以為德”一句,鄭玄注解為“聚集招怨之人并任用”,暗含統治者因不當行為招緻民怨。
- 引申含義:指因政策或行為失當而招惹他人怨恨,如唐代陸贽提及“斂怨擾民”,《宋史》中批評橫征暴斂“為國斂怨”。
辨析:
- 現代語境下多采用“收斂怨恨”的主動調節義,適用于個人修養層面。
- 古代文獻中則多指向被動招怨,常用于批判政治或社會行為。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偏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斂怨
斂怨是指收斂、抑制怨恨、不滿的情緒。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攵和心,其中攵是表示動作的手部,心則表示相關的心理活動。斂怨的筆畫數為11畫。
斂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斂怨的古字形基本保持一緻。繁體字形則是「斂怨」,其中斂是斂的繁體寫法,怨仍然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斂怨的例句:
- 他選擇斂怨,而不是表達自己的不滿。
- 她對過去的傷害心懷斂怨,但仍然選擇原諒。
- 他的眼中透露出一絲斂怨的情緒,卻沒有說出來。
以下是一些與斂怨相關的詞語:
- 斂和怨可以組成的詞語有斂財(指秘密收集、保管財物)、斂迹(指隱藏行迹)等。
- 近義詞有抑怨、忍怨等,都表示抑制怨恨的情緒。
- 反義詞可以是發怒、發洩等,表示情緒的釋放。
綜上所述,斂怨是指抑制怨恨、不滿的心理情緒。此詞的拆分部首為攵和心,該詞源自古代漢語。繁體字形為「斂怨」。斂怨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内心抑制不滿,并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語。它的近義詞包括抑怨、忍怨等,而反義詞則包括發怒、發洩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