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ee;escape;evade] 逃跑;隱藏躲避起來
逃遁的散兵
亦作“ 逃遯 ”。逃走;逃避。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 唐 韓愈 《請上尊號表》:“西戎之首,北虜之渠,怛威愧德,失據狼狽,收其種落,逃遁遠去。” 郭沫若 《蜩螗集·<題關山月畫>跋》:“揆厥原由,蓋因 明 清 之際,諸大家因宗社淪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現實一塗以為煙幕耳。”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當然逃遁到《太上感應篇》。”
“逃遁”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逃離、躲避”的行為,常帶有隱蔽或迅速離開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常見用法
近義詞對比
語境示例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分析。
逃遁(táo dùn)是一個動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車”,共有10個筆畫。
逃遁的意思是指逃離、逃走,常用來形容某人躲避現實或逃避困境的行為。這個詞的來源來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一書中。
逃遁的繁體漢字為「逃遁」(táo dùn)。
逃遁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并無太大差異,都是由「逃」和「遁」兩個部首組成。在古代文獻中,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稍微不同的寫法,但總體上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感到疲憊不堪,隻想找個地方逃遁一段時間。
2. 面對巨大的壓力,他選擇了逃遁,不再面對現實。
逃遁的相關詞彙有:逃離、逃跑、逃避、逃逸。
與逃遁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遁世、遠離、避難、躲避。
與逃遁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堅守、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