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屯》卦和《剝》卦的并稱。意謂困厄衰敗。《梁書·敬帝紀論》:“ 高祖 之遇斯屯剝,不得其死。”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與子昔暌離,嗟餘苦屯剝。” 明 劉元卿 《賢奕編·志怪》:“君成名在一年之外,今欲求之亦非難,但於本祿耗半,且多屯剝。”
"屯剝"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周易》卦象的複合詞,由"屯卦"和"剝卦"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哲學内涵與文學意象。
一、詞源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六十四卦系統,《易·屯》卦象為震下坎上(䷂),象征萬物始生時的艱難困頓;《易·剝》卦象為坤下艮上(䷖),代表事物衰敗剝落的狀态。兩卦組合形成對立統一的概念體系,體現事物發展的興衰規律。
二、本義诠釋 在經學語境中,"屯"指初創時期的艱險阻滞,《說文解字》釋為"難也";"剝"取象山石崩落,《廣雅》訓為"離也"。二字連用既包含事物發展初期的困頓,又暗含盛極而衰的辯證邏輯,構成完整的興衰周期表述。
三、引申運用 在文學創作中,該詞常被借喻人生際遇的浮沉。唐代王維《谒璿上人》詩序有"世事屯剝,屢謝朝衣"之句,以卦象隱喻仕途坎坷。宋代蘇轼在《答李琮書》中亦用"屯剝之際"指代時局動蕩,形成穩定的文學意象系統。
四、訓诂考據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屯"字甲骨文象草木初生之形,與卦象初創之意相合。近人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通過卦爻辭分析,指出"剝卦"蘊含着事物漸變衰亡的過程,二者組合強化了哲學層面的動态演變觀。
“屯剝”是一個源自《周易》的複合詞,由《屯》卦和《剝》卦并稱而來,主要表示困厄衰敗的境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屯剝指人生或時代的艱險與衰敗。《屯》卦象征事物初生時的艱難(如草木破土遇阻),《剝》卦象征事物被侵蝕剝離(如牆面剝落)。兩者結合,常比喻個人遭遇困頓或社會動蕩衰敗,如《梁書》中“高祖之遇斯屯剝”即描述帝王身處逆境。
延伸解讀
部分文獻(如)提到“屯”有聚集、“剝”為剝奪,引申為“強權掠奪財産”的行為。但這一說法多見于現代解釋,古代文獻中更側重“困厄”的抽象含義。例如唐代韓愈詩句“嗟餘苦屯剝”,即表達個人際遇的困頓。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時代的危機,如《南史》評價王神念等人“晚遇屯剝”,指其晚年遭遇政治險阻。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文學性表達,形容極端困境。
讀音與出處
拼音為tún bāo(部分文獻标注為zhūn bō,但主流以《梁書》等古籍注音為準),最早出自《周易》卦象的并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卦象細節,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傲性搬脣弄舌避李畢卓播蕩博物多聞不打不相識藏奸草子怅惆成年古代創興達視疊遍丁丁列列滴水成河仿宋字發燙尴尬鍋灰古事故态複作毼雞呵羅羅賀新郎濟成潔鮮經目精詣積嚴沮淤開炮柯榄快刀斬亂麻狂發廪竹劉永福路德緑酒紅燈懋勤殿磨礲砥砺排撆匏巴漂浪輕薄少年青簿侵蔑鬈曲申擢事出有因屎橛子簭人四明燧堡玩兵亡為文選巷鹹葅箫管小六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