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屯》卦和《剝》卦的并稱。意謂困厄衰敗。《梁書·敬帝紀論》:“ 高祖 之遇斯屯剝,不得其死。”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與子昔暌離,嗟餘苦屯剝。” 明 劉元卿 《賢奕編·志怪》:“君成名在一年之外,今欲求之亦非難,但於本祿耗半,且多屯剝。”
“屯剝”是一個源自《周易》的複合詞,由《屯》卦和《剝》卦并稱而來,主要表示困厄衰敗的境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屯剝指人生或時代的艱險與衰敗。《屯》卦象征事物初生時的艱難(如草木破土遇阻),《剝》卦象征事物被侵蝕剝離(如牆面剝落)。兩者結合,常比喻個人遭遇困頓或社會動蕩衰敗,如《梁書》中“高祖之遇斯屯剝”即描述帝王身處逆境。
延伸解讀
部分文獻(如)提到“屯”有聚集、“剝”為剝奪,引申為“強權掠奪財産”的行為。但這一說法多見于現代解釋,古代文獻中更側重“困厄”的抽象含義。例如唐代韓愈詩句“嗟餘苦屯剝”,即表達個人際遇的困頓。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時代的危機,如《南史》評價王神念等人“晚遇屯剝”,指其晚年遭遇政治險阻。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文學性表達,形容極端困境。
讀音與出處
拼音為tún bāo(部分文獻标注為zhūn bō,但主流以《梁書》等古籍注音為準),最早出自《周易》卦象的并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卦象細節,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屯剝(tún bō)是一個漢字詞彙,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屯剝的拆分部首為山(shān)和屍(shī),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屯剝是《說文解字》中收錄的一個漢字,意為“背誦”。
在繁體字中,屯剝的寫法為屯剝。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屯剝的形狀有所不同,以圖形表示,現已不再使用。
1. 他每天都會屯剝一些經典詩詞。
2. 小明通過屯剝,成功背下了整本書。
屯剝常見的組詞有:屯墾、剝奪、大剝削等。
屯剝的近義詞有:默寫、誦讀、背誦等。
屯剝的反義詞有:遺忘、放棄、忘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