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rn traitor to one's mother land;betray one's country] 投靠敌人,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卖国求荣
谓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史记·苏秦列传》:“人有毁 苏秦 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 宋 陆游 《南唐书·锺谟传》:“ 陈觉 言 德明 卖国以悦敌,不可赦。” 徐特立 《论国民公德》:“不爱国甚至卖国是犯法的,是要受到人民监督和政府惩罚的。”
卖国(mài guó)指为谋取私利而出卖国家主权、利益或机密的行为,是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罪行。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核心定义
指背叛祖国,向外国势力提供政治、军事、经济等利益,损害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卖国:出卖国家主权、利益。”
构词解析
二字组合凸显主动背叛属性,区别于被动失国。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传统语境中的“卖国贼”
中国古代称通敌叛国者为“卖国贼”,如南宋秦桧、明末吴三桂,均因勾结外敌被钉于历史耻辱柱。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现代法律界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2-113条,卖国行为属“危害国家安全罪”,最高可判处死刑,涵盖间谍、分裂国家等具体罪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版。
道德极端负面性
在儒家“忠孝”伦理框架下,卖国被视为对民族集体的终极背叛,与“精忠报国”形成绝对对立。
来源:《中华伦理范畴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符号化
近代“卖国条约”(如《马关条约》)成为民族屈辱记忆载体,强化了该词的警示意义。
来源:《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卖国”在汉语中兼具法律定罪、历史批判与道德谴责三重维度,其释义始终围绕“背叛国家核心利益”的核心语义展开,是中华文化中最为严厉的负面评价之一。
“卖国”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为了个人私利,通过投靠敌国或外部势力,出卖国家主权、领土、尊严或民族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与背叛国家立场、损害公共利益相关联,如《史记》中记载的苏秦被指责为“卖国反覆之臣”。
二、核心特征
三、典型表现 • 签订损害国家主权的条约(如割让领土) • 向敌国提供军事、经济情报 • 配合外部势力实施政治颠覆(如提到的“卖国贼”历史案例)
四、相关概念辨析 反义词为“爱国”,指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需注意:并非所有国际合作都属卖国,只有当行为导致国家长远利益受损且存在私利交换时,才构成卖国。
五、文学应用 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描述叛国者,如陆游《南唐书》记载的锺谟案,现代汉语中多与“求荣”连用为“卖国求荣”成语。
菴摩罗按觞把总边守标誉碧翁搏逐豺祭成准传问初弦打矾德念得一元宝繁絮梵帙非异人任凤女祠浮艳弗营富重光学玻璃归真酣遨汉字输入技术和盟互换降仰叫骂禁方鯨蠟捆翻朗秀联踡灵飙緑沁沁麦冬灭除朋附碰球全书逡巡术扇地商赐少不更事身不由主勝因沈眠食次石炮私居谡尔淟浊调试徒从僞体微云滓太清未足无心香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