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道教用語。謂救助衆生出塵俗,使脫離苦難。《壇經·付囑品》:“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 吳教授 下拜道:‘ 吳洪 肉眼不識神仙,情願相隨出家,望真仙救度弟子則個。’”
“救度”是一個宗教術語,主要用于佛教和道教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救助使衆生脫離苦難或塵俗束縛。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救度”是一個具有深厚宗教哲學背景的詞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佛教《法華經》或道教《度人經》等相關經典。
救度(jiù dù)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用作動詞或名詞。作為動詞時,救度表示幫助、救助、拯救,挽救他人免于危險或困境。作為名詞時,救度可以指一個人或組織提供的救助或拯救。
救度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其中“氵”表示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表示田字旁,表示與農業有關的事物。救度的筆畫數為12。
救度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齊頌》中。在古時候的寫法中,救度的部首一般是“氵”和“⽥”,但是字體和結構與現代略有不同。
在繁體字中,救度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保持一緻,隻是字體呈現繁體字形式。
以下是救度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示例:
救:救人于水火之中。
度:幫助人度過難關。
救度可以與其他詞組成複合詞,例如:
救援:緊急救助。
救濟:給予幫助、救助。
救命:挽救生命。
與救度有類似義義的詞彙包括:
幫助:給予援助。
拯救:使脫離危險或困境。
援助:提供幫助或救助。
與救度相反的詞彙包括:
抛棄:不救助、不支持。
忽視:不予理會或重視。
放棄:放手不管、不再繼續。
總而言之,救度是一個常用的詞彙,代表着幫助、救助他人和挽救他人于困境的行為。它具有豐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源自古代漢字的曆史,也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複合詞,具備多種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