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體的意思、律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體的解釋

律詩的體裁。 清 趙翼 《瓯北詩話·七言律》:“ 沉約 輩又分别四聲,創為蜂腰、鶴膝諸説而律體始備。”參見“ 律詩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律體”是一個文學術語,指律詩的體裁,其核心特征在于遵循嚴格的聲韻、對偶及字數規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律體形成于南北朝時期,沈約等人提出“四聲八病”理論,區分平仄聲調并規範用韻,奠定了律詩的基礎。至唐代,這種體裁逐漸發展成熟,成為近體詩的重要形式。

  2. 核心規則

    • 聲韻:詩句需符合平仄交替的規律,偶數句押平聲韻且一韻到底。
    • 對仗:颔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對仗工整。
    • 字數:五言或七言,每首八句(絕句為四句)。
  3. 曆史文獻佐證
    清代趙翼在《瓯北詩話》中提到,沈約等人通過規範四聲與聲病學說(如蜂腰、鶴膝),使律體體制完備。

  4. 擴展說明
    需注意“律體”與“古體詩”的區别:前者強調格律嚴整,後者形式相對自由。此外,現代語境中“律體”偶爾也用于描述其他有嚴格格律的文體(如詞、曲),但通常特指律詩。

若需進一步了解律詩的具體案例或演變脈絡,可參考古典詩詞研究專著或權威文學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律體

《律體》這個詞是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種格言體詩歌形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律和體。

律,拆分部首為彳 (chì) 和心 (xīn),總共兩個筆畫。彳表示行走,心表示心思。律體中的律指的是格律,即詩歌的規則和要求。

體,拆分部首為亻 (rén) 和身 (shēn),總共兩個筆畫。亻表示人,身表示身體。律體中的體指的是詩歌的形式和結構。

《律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杜甫的《律》。在此之前,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主要以古體詩為主,而律體則是在唐代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

無論是漢字繁體還是簡化字,都可以使用《律體》這個詞來表示上述的意思。繁體字中的“律”和“體”分别寫作「律」和「體」,但意思和發音均無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往往與現代寫法不同,但《律體》一詞的寫法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在古代,通常将“律”寫作“律”或“⻰”,将“體”寫作“體”。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用《律體》的形式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關于《律體》的組詞,可以有“律詩”、“律文章”等。律詩指的是按照律體寫成的詩歌,律文章則是按照律體寫成的散文或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

與《律體》相近義的詞彙有“格律”、“詩律”等,它們都指的是詩歌創作時需要遵守的規則和要求。

《律體》的反義詞可以是“自由體”,它指的是沒有任何格律限制的詩歌形式,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