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體的意思、律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體的解釋

律詩的體裁。 清 趙翼 《瓯北詩話·七言律》:“ 沉約 輩又分别四聲,創為蜂腰、鶴膝諸説而律體始備。”參見“ 律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律體是中國古典詩歌體裁中具有嚴格聲韻規範的創作形式,其核心特征體現在聲律、對仗與章法結構的程式化要求。該體裁的形成标志着漢語詩歌從古體詩向近體詩的過渡,在唐代達到藝術高峰并成為後世詩歌創作的重要範式。

從聲律規範看,律體嚴格遵循平仄交替規則,要求詩句中平聲(相當于現代漢語第一、二聲)與仄聲(第三、四聲及入聲)交替出現,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如五言律詩的标準平仄格式為: $$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這種聲調組合規則在《漢語詩律學》中有系統闡述。

對仗工整是律體的另一核心要素,要求颔聯(第三、四句)與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形成嚴格的對仗關系。以杜甫《春望》為例:"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中,"感時"對"恨别","花"對"鳥","濺淚"對"驚心",展現詞語結構、詞性、語義的精密對應,這種藝術特征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多有例證。

章法結構方面,律體遵循起承轉合的布局原則。以五言律詩為例,首聯破題,颔聯承接,頸聯轉折,尾聯合攏,這種嚴謹的章法在《中國詩學體系論》中被歸納為"四聯八句,環環相扣"的結構美學。宋代文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特别強調"律詩要法,首聯要突兀,颔聯要精工,頸聯要變化,尾聯要有力"的創作準則。

該體裁的形成可追溯至南朝沈約的"四聲八病"理論,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完善定型。清代學者王士禛在《帶經堂詩話》中指出:"律詩之設,肇自梁陳,成于初唐,至盛唐諸公,始極其變",清晰勾勒出該詩體的發展脈絡。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詩詞格律》中統計顯示,标準律詩中單句内平仄交替、聯間平仄相粘的規則覆蓋率超過98%,證實其規範的系統性。

網絡擴展解釋

“律體”是一個文學術語,指律詩的體裁,其核心特征在于遵循嚴格的聲韻、對偶及字數規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律體形成于南北朝時期,沈約等人提出“四聲八病”理論,區分平仄聲調并規範用韻,奠定了律詩的基礎。至唐代,這種體裁逐漸發展成熟,成為近體詩的重要形式。

  2. 核心規則

    • 聲韻:詩句需符合平仄交替的規律,偶數句押平聲韻且一韻到底。
    • 對仗:颔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對仗工整。
    • 字數:五言或七言,每首八句(絕句為四句)。
  3. 曆史文獻佐證
    清代趙翼在《瓯北詩話》中提到,沈約等人通過規範四聲與聲病學說(如蜂腰、鶴膝),使律體體制完備。

  4. 擴展說明
    需注意“律體”與“古體詩”的區别:前者強調格律嚴整,後者形式相對自由。此外,現代語境中“律體”偶爾也用于描述其他有嚴格格律的文體(如詞、曲),但通常特指律詩。

若需進一步了解律詩的具體案例或演變脈絡,可參考古典詩詞研究專著或權威文學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迦嚧香阿領巴克什虣露保申鄙異臂助波勢缽釪插嘴大庭氏颠風電流放大器放鷹逐犬分段身風標公子阜通黼帏宮車晚出海産寒氣酣奭緩音虎脊江鳐焦脣乾肺家稅激奮極樂世界抉眸鈞容直客星糧餉撩理鄰比李膺杯龍須面騄駬鹿栌枚述眉子梅子迷藏明祀鬧着頑逆竄怒頰破故紙鋪路石子譴黜乾薪起慄情窦清佳權柄沙鴿四扇屏跳蹋脫脂斜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