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律体的意思、律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律体的解释

律诗的体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 沉约 辈又分别四声,创为蜂腰、鹤膝诸説而律体始备。”参见“ 律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律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中具有严格声韵规范的创作形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声律、对仗与章法结构的程式化要求。该体裁的形成标志着汉语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在唐代达到艺术高峰并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重要范式。

从声律规范看,律体严格遵循平仄交替规则,要求诗句中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第一、二声)与仄声(第三、四声及入声)交替出现,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如五言律诗的标准平仄格式为: $$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这种声调组合规则在《汉语诗律学》中有系统阐述。

对仗工整是律体的另一核心要素,要求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形成严格的对仗关系。以杜甫《春望》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对"恨别","花"对"鸟","溅泪"对"惊心",展现词语结构、词性、语义的精密对应,这种艺术特征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多有例证。

章法结构方面,律体遵循起承转合的布局原则。以五言律诗为例,首联破题,颔联承接,颈联转折,尾联合拢,这种严谨的章法在《中国诗学体系论》中被归纳为"四联八句,环环相扣"的结构美学。宋代文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强调"律诗要法,首联要突兀,颔联要精工,颈联要变化,尾联要有力"的创作准则。

该体裁的形成可追溯至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理论,经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完善定型。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律诗之设,肇自梁陈,成于初唐,至盛唐诸公,始极其变",清晰勾勒出该诗体的发展脉络。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诗词格律》中统计显示,标准律诗中单句内平仄交替、联间平仄相粘的规则覆盖率超过98%,证实其规范的系统性。

网络扩展解释

“律体”是一个文学术语,指律诗的体裁,其核心特征在于遵循严格的声韵、对偶及字数规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律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理论,区分平仄声调并规范用韵,奠定了律诗的基础。至唐代,这种体裁逐渐发展成熟,成为近体诗的重要形式。

  2. 核心规则

    • 声韵:诗句需符合平仄交替的规律,偶数句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 对仗: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
    • 字数:五言或七言,每首八句(绝句为四句)。
  3. 历史文献佐证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提到,沈约等人通过规范四声与声病学说(如蜂腰、鹤膝),使律体体制完备。

  4. 扩展说明
    需注意“律体”与“古体诗”的区别:前者强调格律严整,后者形式相对自由。此外,现代语境中“律体”偶尔也用于描述其他有严格格律的文体(如词、曲),但通常特指律诗。

若需进一步了解律诗的具体案例或演变脉络,可参考古典诗词研究专著或权威文学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幸拔置笔精不惯财粮猜忍帝京发恼芳邻飞苞驿篚風變酆都城风干丰康风凉话浮尸孚笋宫卫兵钴60光学玻璃孤拔孤烛豪末不掇,将成斧柯鸿泥候天诲人不倦机枸子季羡林奎垣坤顺了戾礼射鲁迅墓骂战磨隔年限魄兔前额强饭钳噤清商三调青山生意丘首深文巧诋瘦身鼠坻水犀手缩头鯿酥佥胎甲它山之石调风题头透额罗危脆未了因乡导析珪判野席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