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沒;淹沒。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涉精神之淵,則淪溺而自失也。” 宋 戴埴 《鼠璞·防海》:“次至 向頭 、 料角 ,水勢湍險,一失水道,舟必淪溺。”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九:“雖大水泛溢,高岸皆淪溺,而洲不沒。”
(2).謂陷入不良的境地或痛苦的境界而難以自拔。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能獨見崇替之理,自拔淪溺之中,舍敗德之嶮塗,履長世之大道者,良甚鮮矣。”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彼 彭二林 者,又何所為而甘棄其飲酒食肉之身,昏瞀叫號,靡所脅驅,而遽自淪溺耶?”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夫使人元氣黮濁,性如沉垽,或靈明已虧,淪溺嗜欲,斯已耳。”
(3).衰微。 宋 葉適 《習學記言序目·漢書·帝紀》:“如 李翺 之徒亦號高世之材,所求尚不過如此,然則後之人材日以淪溺,其勢必然。”
“淪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沉沒;淹沒
指物體完全沉入水中或被水覆蓋。例如:“一失水道,舟必淪溺”(出自宋代戴埴《鼠璞·防海》)。
擴展:該義項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具體事物的物理狀态。
陷入不良境地或痛苦境界難以自拔
比喻人在精神、道德或生活中陷入困境而無法解脫。例如:“自拔淪溺之中,舍敗德之嶮塗”(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崇教》)。
常見搭配:如“淪溺于酒色”“淪溺于欲望”。
衰微;沒落
指事物逐漸衰落或失去原有狀态。例如:“今殷其淪喪”(《尚書·微子》)。
語境:多用于描述國家、文化或精神的衰退。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4、6中的詳細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淪(水部,臨) + 溺(水部,離),共9畫
來源:《說文解字》解釋為“船入水也”,表示陷溺、陷落之意
繁體:淪溺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無
例句:他淪溺在賭博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組詞:淪落、溺水、深陷、沉溺、溺愛
近義詞:堕落、沉迷、沉湎
反義詞:清醒、拯救、振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