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帛加琮的意思、束帛加琮的詳細解釋
束帛加琮的解釋
束帛之上又加瑞玉。古代表示貴重的禮物。《儀禮·聘禮》:“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束帛加琮,皆如初。” 鄭玄 注:“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
詞語分解
- 束帛的解釋 捆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為聘問、饋贈的禮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禮·春官·大宗伯》“孤執皮帛” 漢 鄭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 賈公彥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
- 琮的解釋 琮 ó 古代一種玉器,外邊八角,中間圓形,常用作祭地的禮器。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束帛加琮是古代中國禮儀中的一種貴重饋贈形式,融合了絲織品與玉器的象征意義,多見于冊封、朝聘、祭祀等重大場合。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面釋義與構成
- 束帛:指成捆的絲織品(通常五匹為一束),象征財富與地位。《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其中帛為重要禮器。
- 琮:内圓外方的玉制禮器,代表溝通天地、權力正統。《周禮·考工記》明确其形制:“琮琮八方,象地”。
- 加:表示疊加,體現禮儀的隆重性。束帛加琮即“帛禮之上再添玉琮”,屬最高規格的賞賜組合。
二、禮儀等級與文化内涵
此禮僅用于天子對諸侯或重臣的賞賜,彰顯“以德配玉”的儒家倫理:
- 政治象征:琮的方形喻指大地法則,圓形象征天道,暗喻受賜者需遵天命、守疆土。故宮博物院藏戰國玉琮可見其形制之嚴謹。
- 道德寓意:《禮記·聘義》雲:“君子比德于玉”,琮的溫潤象征仁德,束帛則體現“以財養賢”之道。
- 等級标識:據《儀禮·觐禮》,諸侯朝見天子時,“束帛加琮”僅限公爵,凸顯周代“五等爵制”的森嚴。
三、文獻實證與曆史用例
- 《周禮·秋官·小行人》:詳列“六币”之禮,圭、璋、璧、琮等玉器與帛的組合對應不同身份。
- 甲骨文研究:商代“琮”字已出現于祭祀蔔辭(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數據庫),印證其禮儀淵源。
- 漢代典制:《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冊封諸侯時“授玺绶,加琮帛”,延續周禮傳統。
權威參考文獻
- 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2014)
- 故宮博物院官網:玉器禮制專題
- 國家圖書館《儀禮》數據庫
- 社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
-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 《後漢書》修訂本(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束帛加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貴重禮物的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詞義
該詞指在成捆的絲織品(束帛)之上再添加瑞玉(琮),象征極為貴重的禮物。其中:
- 束帛:古代以五匹帛為一束,常用于聘問、饋贈;
- 琮:一種外方内圓的玉器,是祭祀或禮儀中的重要禮器。
-
出處與典籍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儀禮·聘禮》,記載諸侯國之間聘問時“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束帛加琮”,鄭玄注:“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說明其用于體現天地陰陽相合的禮儀觀念。
-
象征意義
結合玉與帛的搭配,既代表物質財富(帛),又蘊含精神層面的尊崇(玉),常用于諸侯、貴族間的正式交往,體現等級與禮制。
-
用法與延伸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文獻解讀時仍具參考價值。其結構類似“束帛加璧”,但“琮”專指女性或地道的象征,與“璧”(男性或天道)形成對應。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禮儀制度,可參考《儀禮》原文或漢代鄭玄的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不介意巢門成貸撤退吃化春衣慈帏貂參掉色定場底座芳冽風鏟奮戈封籤負托過求寒笛涵量寒蘆夾棒挾斯捷報頻傳寄口進艸今段浸濡進祝舊隸基質赍志而沒絶谷峻岫蒟蒻扛鼎拔山餽節老糟頭撩峭卵生率教木履愆戾棄貨秦谶七七虬螭戎右三明上巾山水畫繩逐飾過庶鳥述祖太平盛世滔滔不竭違義憲委筅帚細利